本发明涉及消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
背景技术:
传染性疾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的个体、感染者的唾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等。
在已知的传播途径中,间接接触传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感染者的手部通常容易被唾液、气溶胶等污染,当感染者通过手去开门等操作时,可以将污染物转移到门把手上,而作为公共场所的门,通常被不同的人打开或关闭,在此过程中,极容易引起间接接触传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包括:
卡套,所述卡套具有底面、顶面及侧面,所述底面设有适于套设在门把手上的卡槽,所述顶面设有容置腔,所述侧面布置有多个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渗液孔;
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包括第一吸收部,所述第一吸收部可分离地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适于吸收并存储消毒液;
挤压件,所述挤压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容置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吸收部的上方,所述挤压件具有显露在所述顶面的受压部,当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时对所述受压部施压压力,以通过所述挤压件对所述第一吸收部产生挤压,使得所述第一吸收部内的消毒液体被挤出后通过所述渗液孔流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可以通过卡套卡在门把手上,当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时会对受压部施加压力,此时,挤压件对第一吸收部产生挤压,使得第一吸收部内的消毒液体被挤出后通过所述渗液孔流出,如此,消毒液可以流出至卡套的表面,一方面,利用消毒液对卡套表面进行消毒,另一方面,使用者的手部即可接触到消毒液,利用消毒液也可以对使用者的手部进行消毒,如此,可以减低感染风险。此外,该保护套结构简单,直接套设在门把手上即可,使用方便。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面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相通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适于存储消毒液;
所述吸收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吸收部相连的第二吸收部,所述第二吸收部位于所述储液腔且能够浸没在所述储液腔的消毒液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卡套包括:
水平部,所述水平部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卡槽设在所述水平部的底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水平部的一端,所述容置腔设在所述水平部的顶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
竖直部,所述竖直部连接在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竖直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储液腔设在所述竖直部的顶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翻盖,适于关闭或打开所述容置腔及储液腔;
所述翻盖的一端与所述水平部的所述一端枢接,所述翻盖的另一端设有卡扣件,所述竖直部上设有适于与所述卡扣件扣合的卡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翻盖上设有镂空口,当所述翻盖关闭所述容置腔及储液腔时,所述受压部自所述镂空口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多个导向柱,每个所述导向柱上套设一弹簧;
所述挤压件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所述挤压件上设有多个导向孔,多个所述导向孔与多个所述导向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导向柱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导向孔中;
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相抵,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挤压件相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面设有多个波珠螺丝,多个所述波珠螺丝沿所述卡槽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波珠螺丝的波珠端自所述卡槽的内壁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容置腔邻近所述储液腔的一端设有阻挡所述容置腔内消毒液流向所述储液腔的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与所述挤压件之间具有与吸收体厚度适配的间距。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布套,所述布套包裹在所述卡套外且可拆卸。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10、卡套;
101、水平部;
1011、导向柱;
102、竖直部;
h10、卡槽;
h11、容置腔;
h12、渗液孔;
h13、储液腔;
20、吸收体;
201、第一吸收部;
202、第二吸收部;
30、挤压件;
301、受压部;
40、翻盖;
h40、镂空口;
50、波珠螺丝;
501、波珠端。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包括卡套10、吸收体20及挤压件30。
具体地,卡套10具有底面、顶面及侧面,所述底面设有适于套设在门把手上的卡槽h10,所述顶面设有容置腔h11,所述侧面布置有多个与所述容置腔h11连通的渗液孔h12,较佳的,多个渗液孔h12形成矩阵排列,并沿卡套10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吸收体20包括第一吸收部201,所述第一吸收部201可分离地容置在所述容置腔h11内且适于吸收并存储消毒液。该吸收体20可以采用海绵、岩棉等具有吸附性和可压缩的材质。
挤压件30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容置腔h1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吸收部201的上方,所述挤压件30具有显露在所述顶面的受压部301,当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时对所述受压部301施压压力,以通过所述挤压件30对所述第一吸收部201产生挤压,使得所述第一吸收部201内的消毒液体被挤出后通过所述渗液孔h12流出。
也就是说,挤压件30在容置腔h11内上下滑动,并且,挤压件30位于吸收体20的上方,当挤压件30向下滑动时,可以挤压吸收体20的第一吸收部201,使得第一吸收部201内的消毒液被挤出,而当挤压件30向上滑动时,吸收体20可以恢复状态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可以通过卡套10卡在门把手上,当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时会对受压部301施加压力,此时,挤压件30对第一吸收部201产生挤压,使得第一吸收部201内的消毒液体被挤出后通过所述渗液孔h12流出,如此,消毒液可以流出至卡套10的表面,一方面,利用消毒液对卡套10表面进行消毒,另一方面,使用者的手部即可接触到消毒液,利用消毒液也可以对使用者的手部进行消毒,如此,可以减低感染风险。此外,该保护套结构简单,直接套设在门把手上即可,使用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面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h11相通的储液腔h13,所述储液腔h13适于存储消毒液。吸收体2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吸收部201相连的第二吸收部202,所述第二吸收部202位于所述储液腔h13且能够浸没在所述储液腔h13的消毒液中。
也就是说,吸收体20的第一吸收部201位于容置腔h11内,吸收体20的第二吸收部202位于储液腔h13内,储液腔h13内可以存储消毒液,当第一吸收部201被挤压件30挤压排出部分消毒液之后,第一吸收部201内的消毒液减少,而由于第二吸收部202浸没在储液腔h13的消毒液中,则第二吸收部202吸收有大量的消毒液,因此,第二吸收部202上的消毒液逐渐向第一吸收部201扩散,使得第一吸收部201上的消毒液逐渐增多,如此,利用第二吸收部202浸没在消毒液中,并通过第二吸收部202将消毒液逐渐扩散至第一吸收部201,以确保第一吸收部201内保持有一定量的消毒液,即便每次挤压时,能够挤出消毒液,提高其使用的可靠性。此外,也可以确保该保护套在储液腔h13内添加一次消毒液,可以使用预定时间,例如可以使用一天或两天等,如此,使用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卡套10包括水平部101及竖直部102,其中,水平部10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卡槽h10设在所述水平部101的底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水平部101的一端,所述容置腔h11设在所述水平部101的顶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竖直部102连接在所述水平部101的另一端,且所述竖直部10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储液腔h13设在所述竖直部102的顶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卡套10采用水平部101与竖直部102组成的结构,并且,竖直部102连接在水平部101的另一端,在使用时,水平部101套在门把手上,而竖直部102则位于门把手的自由端,使用者握持在水平部101上,如此,方便于使用者使用操作,同时,由于竖直部102位于水平部101的另一端,所以,竖直部102不会对使用者的握持造成干涉,并且,可以在竖直部102中设置储液腔h13,该储液腔h13的空间大,方便存储较多的消毒液。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翻盖40,适于关闭或打开所述容置腔h11及储液腔h13;所述翻盖40的一端与所述水平部101的所述一端枢接,所述翻盖40的另一端设有卡扣件,所述竖直部102上设有适于与所述卡扣件扣合的卡槽h10。
也就是说,翻盖40与水平部101枢转连接,可以通过转动该翻盖40而关闭或打开容置腔h11和储液腔h13,进而防止消毒液流出等问题。
较佳的,该翻盖40可以采用橡胶材质或其他软件材质,以便于对容置腔h11和储液腔h13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防漏效果更好。
有利地,翻盖40上设有镂空口h40,当所述翻盖40关闭所述容置腔h11及储液腔h13时,所述受压部301自所述镂空口h40凸出,如此,可以方便于挤压件30上的受压部301露出,使得使用者握持时能够对受压部301施压。此外,组装方便,组装后,受压部301位于镂空口h40内,也可以确保结构可靠稳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容置腔h11内设有多个导向柱1011,每个所述导向柱1011上套设一弹簧。挤压件30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所述挤压件30上设有多个导向孔,多个所述导向孔与多个所述导向柱1011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导向柱1011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导向孔中。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容置腔h11的底壁相抵,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挤压件30相抵。
当使用者握持门把手对受压部301被施压时,挤压件30向下运动,挤压第一吸收部201,使得第一吸收部201上的消毒液挤出,在此过程中,弹簧被挤压件30挤压而压缩,而在使用者松开门把手时,受压部301被释放,弹簧恢复形变而伸长,迫使挤压件30向上运动而快速恢复至初始位置,如此,方便于第一吸收部201快速恢复原形。此外,在挤压件30上下滑动的过程中,利用导向柱1011与挤压件30上导向孔的滑动配合,可以使得挤压件30上下滑动更加稳定可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面设有多个波珠螺丝50,多个所述波珠螺丝50沿所述卡槽h1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波珠螺丝50的波珠端501自所述卡槽h10的内壁凸出。
也就是说,卡套10的侧面设有波珠螺丝50,波珠螺丝50的波珠端501从卡槽h10的内壁凸出,如此,当卡槽h10套设在门把手上时,门把手对波珠螺丝50的波珠端501产生压力,波珠螺丝50的波珠端501具有弹性,利用弹性作用,可以使得波珠螺丝50的波珠端501弹性抵持在门把手上,进而确保卡套10与门把手之间套接更加稳固可靠。此外,在需要拆除时,稍用力向上拔除即可,使用方便简单。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h11邻近所述储液腔h13的一端设有阻挡所述容置腔h11内消毒液流向所述储液腔h13的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与所述挤压件30之间具有与吸收体20厚度适配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挡液板可以阻止容置腔h11内的消毒液流向储液腔h13,如此,使得容置腔h11内的第一吸收部201被挤压时,挤出的消毒液能够尽可能通过渗液孔h12流出,而只有当挤出的消毒液较多时,容置腔h11内的液面高于挡液板,多余的消毒液才会溢流至储液腔h13内,如此,可以确保在挤压时,渗液孔h12能够有消毒液流出,并且,流出的消毒液的量每次基本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布套,所述布套包裹在所述卡套10外且可拆卸,如此,从渗液孔h12流出的消毒液,可以被布套吸收,布套可以保持消毒液更长时间,也能够更加均匀的渗透在布套上,与手部接触时的覆盖面积更大,进而,提高消毒效果及消毒的时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卡套,所述卡套具有底面、顶面及侧面,所述底面设有适于套设在门把手上的卡槽,所述顶面设有容置腔,所述侧面布置有多个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渗液孔;
吸收体,所述吸收体包括第一吸收部,所述第一吸收部可分离地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且适于吸收并存储消毒液;
挤压件,所述挤压件可滑动地设在所述容置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吸收部的上方,所述挤压件具有显露在所述顶面的受压部,当使用者握持门把手时对所述受压部施压压力,以通过所述挤压件对所述第一吸收部产生挤压,使得所述第一吸收部内的消毒液体被挤出后通过所述渗液孔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相通的储液腔,所述储液腔适于存储消毒液;
所述吸收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吸收部相连的第二吸收部,所述第二吸收部位于所述储液腔且能够浸没在所述储液腔的消毒液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套包括:
水平部,所述水平部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卡槽设在所述水平部的底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水平部的一端,所述容置腔设在所述水平部的顶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
竖直部,所述竖直部连接在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竖直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储液腔设在所述竖直部的顶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翻盖,适于关闭或打开所述容置腔及储液腔;
所述翻盖的一端与所述水平部的所述一端枢接,所述翻盖的另一端设有卡扣件,所述竖直部上设有适于与所述卡扣件扣合的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上设有镂空口,当所述翻盖关闭所述容置腔及储液腔时,所述受压部自所述镂空口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多个导向柱,每个所述导向柱上套设一弹簧;
所述挤压件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所述挤压件上设有多个导向孔,多个所述导向孔与多个所述导向柱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导向柱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导向孔中;
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相抵,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挤压件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设有多个波珠螺丝,多个所述波珠螺丝沿所述卡槽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波珠螺丝的波珠端自所述卡槽的内壁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邻近所述储液腔的一端设有阻挡所述容置腔内消毒液流向所述储液腔的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与所述挤压件之间具有与吸收体厚度适配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预防传染病传染的门把手自消毒保护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套,所述布套包裹在所述卡套外且可拆卸。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