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控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闭门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8  125


    本发明属于消防安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控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闭门器。



    背景技术:

    调控装置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工商业场合中,防火门闭门器就是一种典型的调控装置,其主要应用于各种公共场所或商业场合的防火门上,控制防火门关闭。一般采用液压机构为防火门的闭合提供动力,但公共场所或商业场合的人流量大,如果防火门上不安装调控装置,防火门在人为打开后会在液压机构的作用下自动关闭,防火门频繁开启和关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周边环境,同时防火门与门框的频繁碰撞,也会影响防火门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调控装置零配件数量多,结构复杂,导致其配件、组装、测试等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现有的防火门上的调控装置只能实现在防火门打开到预先设置的打开角度后才保持打开状态,如需其他打开角度,需手动对调控装置再次调整,操作步骤复杂,专业性要求高,不能实现防火门任意角度的自动打开并保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调控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整体组成部件少,生产效率高,组装简单,降低了其生产、组装和测试成本,现场故障率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调控装置,能够安装在调控载体上,包括压力机构和与所述调控载体相连接的连杆,所述压力机构包括容纳有流体的流体压力腔和能够在流体压力腔内直线运动的活塞体,以及用于驱动活塞体运动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活塞体将所述流体压力腔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活塞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体仅能从第一腔体流入第二腔体的单向阀,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活塞体上的活塞弹簧,所述流体压力腔上设置出流口和回流口,所述出流口和所述回流口之间设置有流体控制阀机构,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具有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所述第一姿势能够使所述出流口和所述回流口处于阻断状态,所述第二姿势能够使所述出流口和所述回流口处于导通状态;当外力作用下推动所述调控载体打开时,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姿势;当外力作用下强制关闭所述调控载体时,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设置有进流通道、回流通道和流控通道,以及阀芯组件和阻尼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杆,所述阀杆能够在流控通道内的流体压力作用下位移,所述阀杆设置在进流通道和回流通道之间,通过阀杆的位移,能够阻断或导通进流通道与回流通道的连通,所述流控通道与进流通道连通,所述进流通道与出流口连通,所述回流通道与回流口连通。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阀杆阻断进流通道与回流通道的连通,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阀杆导通进流通道与回流通道的连通,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阀杆座,所述阀杆座固定在基体上,所述阀杆的一端穿过阀杆座伸出基体外,所述阀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在基体上的阀盖,所述阀盖与阀杆之间设置有阀芯弹簧。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阀盖与阀杆之间形成封闭腔,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封闭腔与回流通道的导流通道。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阀杆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有过流通道,当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进流通道和回流通道通过所述过流通道连通。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阻尼组件对阀杆的位移提供阻力,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弹簧座和设置在弹簧座内的阻尼弹簧,所述阻尼弹簧与阀杆相互交叉设置,所述阻尼弹簧靠近阀杆的一端连接有阻尼球体,当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阻尼球体与阀杆上的卡合槽相配合,阻止阀杆的移动。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通过旋转组件连接有电控机构,所述电控机构能够控制所述旋转组件旋转,使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电控机构包括检测模块和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铁主体和设置在电磁铁主体中轴处的电磁铁轴芯,所述电磁铁轴芯的一端位于电磁铁主体内,所述电磁铁轴芯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电磁铁轴芯轴向垂直的销孔,所述销孔内设置有销杆,所述销杆与电磁铁主体之间设置有套设在电磁铁轴芯上的复位弹簧,所述销杆与旋转组件连接。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和第三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与第一旋转件相互卡合或释放,所述第二旋转件位于第三旋转件的上部,所述第三旋转件与流体控制阀机构连接。

    上述的一种调控装置,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连接部和限位部;所述第二旋转件包括支撑部和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限位部相互卡合或释放;所述第三旋转件包括平台部和按压部,所述支撑部位于平台部的上部,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弹性部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闭门器,包括采用任一种所述的调控装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

    2、本发明通过流体控制阀机构,使压力机构的出流口和回流口处于阻断或导通状态,实现调控载体的动作,例如实现防火门的开合。

    3、本发明通过设计流体控制阀机构,特别是阻尼组件对阀杆的位移提供阻力,结合压力机构的流体压力作用,使流体控制阀机构保持第一姿势,实现对调控载体的动作保持,例如实现防火门任意角度的打开并自动保持。

    4、本发明通过设计电控机构,通过旋转组件与流体控制阀机构连接,能够实现调控载体的电动控制,实现防火门的电控闭合。

    5、本发明通过设计第一旋转件,采用杠杆原理降低了电磁组件中电磁铁轴芯吸合所需的电压,实现低功耗。

    6、本发明产品整体结构简单,制作加工可与液压闭门器实现一体式一次性成型,生产效率高,对环境的影响低。

    7、本发明整体组成部件少,组装简单,降低了其生产、组装和测试成本,现场故障率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整体组成部件少,生产效率高,组装简单,降低了其生产、组装和测试成本,现场故障率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第一姿势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第二姿势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防火门处在关门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在外力作用下推动防火门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在外力作用下强制关闭防火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通过电控机构将开启的防火门自动闭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活塞体;2—传动轴;3—第一腔体;

    4—第二腔体;5—单向阀;6—活塞弹簧;

    7—出流口;8—回流口;10—基体;

    11—进流通道;12—回流通道;13—流控通道;

    14—检测模块;15—电磁铁主体;16—电磁铁轴芯;

    17—阀杆;17-1—第一阀体;17-2—第二阀体;

    17-3—容置槽;17-4—过流通道;17-5—卡合槽;

    17-6—卡止部;17-7—螺纹部;18—阀杆座;

    19—阀盖;20—阀芯弹簧;21—密封圈;

    22—弹簧座;23—阻尼弹簧;24—弹力调节螺栓;

    25—阻尼球体;26—密封座;27—销杆;

    28—复位弹簧;29—第一旋转件;29-1—连接部;

    29-2—限位部;30—第二旋转件;30-1—支撑部;

    30-2—卡合部;31—第三旋转件;31-1—平台部;

    31-2—按压部;32—弹性部件;33—导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调控装置能够应用在多种调控载体上,以下以调控装置应用在防火门上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其调控载体是防火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调控装置,包括压力机构和与防火门相连接的连杆,所述压力机构包括容纳有流体的流体压力腔和能够在流体压力腔内直线运动的活塞体1,以及用于驱动活塞体1运动的传动轴2,所述传动轴2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活塞体1将所述流体压力腔分为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所述活塞体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体仅能从第一腔体3流入第二腔体4的单向阀5,所述第一腔体3内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活塞体1上的活塞弹簧6,所述流体压力腔上设置出流口7和回流口8,所述出流口7和所述回流口8之间设置有流体控制阀机构,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具有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所述第一姿势能够使所述出流口7和所述回流口8处于阻断状态,所述第二姿势能够使所述出流口7和所述回流口8处于导通状态;如图2所示,当外力作用下推动防火门打开时,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姿势;如图3所示,当外力作用下强制关闭防火门时,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

    具体实施时,压力机构中的活塞体1和传动轴2以齿条齿轮方式相互齿合,传动轴2通过连杆与防火门连接,随着外力对防火门的作用,防火门开合带动传动轴2转动,驱动活塞体1在流体压力腔内直线运动。

    流体压力腔内能够容纳水、加压空气、液压油等流体,流体压力腔内容纳的流体优选是液压油。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包括基体10,所述基体10内设置有进流通道11、回流通道12和流控通道13,以及阀芯组件和阻尼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杆17,所述阀杆17能够在流控通道13内的流体压力作用下位移,所述阀杆17设置在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之间,通过阀杆17的位移,能够阻断或导通进流通道11与回流通道12的连通,所述流控通道13与进流通道11连通,所述进流通道11与出流口7连通,所述回流通道12与回流口8连通。

    具体实施时,进流通道11的出口端和回流通道12的进口端位置对应且口径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阀杆17阻断进流通道11与回流通道12的连通,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阀杆17导通进流通道11与回流通道12的连通,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阀杆座18,所述阀杆座18固定在基体10上,所述阀杆17的一端穿过阀杆座18伸出基体10外,所述阀杆17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在基体10上的阀盖19,所述阀盖19与阀杆17之间设置有阀芯弹簧20。

    具体实施时,阀杆座18内设置有密封座26,密封座26内设置有密封圈21,阀杆17依次穿过密封座26、密封圈21和阀杆座18伸出基体10外。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盖19与阀杆17之间形成封闭腔,所述基体1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封闭腔与回流通道12的导流通道33。

    流体控制阀机构在液压油中装配时,封闭腔内会留存有液压油,当阀杆17向阀盖19方向运动过程中,封闭腔内的液压油通过导流通道33流入回流通道12中。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阀杆17包括第一阀体17-1和第二阀体17-2,所述第一阀体17-1上设置有过流通道17-4,当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通过所述过流通道17-4连通。

    具体实施时,阀芯弹簧20的一端与阀盖19连接,阀芯弹簧20的另一端位于阀杆17的容置槽17-3内,过流通道17-4为环形凹槽,随着阀杆17的移动,当过流通道17-4移动到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之间时,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导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对阀杆17的位移提供阻力,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弹簧座22和设置在弹簧座22内的阻尼弹簧23,所述阻尼弹簧23与阀杆17相互交叉设置,所述阻尼弹簧23靠近阀杆17的一端连接有阻尼球体25,当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阻尼球体25与阀杆17上的卡合槽相配合,阻止阀杆17的移动。

    具体实施时,阻尼弹簧23与阀杆17相互交叉设置,优选是相互垂直设置,弹簧座22上设置有连接在阻尼弹簧23一端的弹力调节螺栓24,通过弹力调节螺栓24调节阻尼弹簧23的压缩弹力,实现对阀杆17的阻力调节;随着阀杆17的移动,阻尼球体25嵌入阀杆17的卡合槽17-5内,阻止阀杆17的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通过旋转组件连接有电控机构,所述电控机构能够控制所述旋转组件旋转,使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机构包括检测模块14和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铁主体15和设置在电磁铁主体15中轴处的电磁铁轴芯16,所述电磁铁轴芯16的一端位于电磁铁主体15内,所述电磁铁轴芯16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电磁铁轴芯16轴向垂直的销孔,所述销孔内设置有销杆27,所述销杆27与电磁铁主体15之间设置有套设在电磁铁轴芯16上的复位弹簧28,所述销杆27与旋转组件连接。

    具体实施时,复位弹簧28为塔簧,塔簧的大端止抵在电磁铁主体15上,塔簧的小端止抵在销杆27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旋转件29、第二旋转件30和第三旋转件31,所述第二旋转件30与第一旋转件29相互卡合或释放,所述第二旋转件30位于第三旋转件31的上部,所述第三旋转件31与流体控制阀机构连接。

    具体实施时,流体控制阀机构中的阀杆17的螺纹部17-7穿过第三旋转件31,通过在螺纹部17-7上拧接螺帽,使阀杆17与第三旋转件31固定连接,第二阀体17-2上设置有卡止部17-6。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旋转件29包括连接部29-1和限位部29-2;所述第二旋转件30包括支撑部30-1和卡合部30-2,所述卡合部30-2与限位部29-2相互卡合或释放;所述第三旋转件31包括平台部31-1和按压部31-2,所述支撑部30-1位于平台部31-1的上部,所述支撑部30-1上设置有弹性部件32。

    具体实施时,第一旋转件29通过连接部29-1与电磁铁轴芯16上的销杆27连接,第二旋转件30位于第三旋转件31的上部,第二旋转件30的卡合部30-2向下旋转,能够带动第三旋转件31同步旋转,但第三旋转件31的按压部31-2向下旋转,不会带动第二旋转件30旋转。按压部31-2用于手动按压复位,使第二旋转件30的卡合部30-2与第一旋转件29的限位部29-2恢复相互卡合状态,在第二旋转件30与第一旋转件29相互卡合时,弹性部件32保持压缩状态。

    当防火门处在关门状态时,如图6所示,活塞体1位于流体压力腔内最右端,液压油充斥在第一腔体3内,活塞弹簧6处于伸展状态,阀杆17阻断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的连通,第二旋转件30与第一旋转件29相互卡合,弹性部件32保持压缩状态。

    当在外力作用下推动防火门打开时,如图7所示,随着防火门的开启,带动传动轴2转动,传动轴2带动活塞体1在流体压力腔内向左水平直线运动,液压油通过活塞体1上的单向阀5从第一腔体3流入第二腔体4,再流入到流体控制阀机构的进流通道11和流控通道13中,由于流控通道13中液压油对阀杆17的压力不足以克服阀芯弹簧20和阻尼弹簧23对阀杆17的综合作用力,阀杆17不发生位移,保持对进流通道11与回流通道12的阻断状态,流体控制阀机构保持第一姿势,使防火门保持在外力打开角度下的开启状态,实现防火门任意角度的打开并保持。

    当在外力作用下强制关闭防火门时,如图8所示,随着防火门的闭合,带动传动轴2转动,传动轴2带动活塞体1在流体压力腔内向右水平直线运动,第二腔体4内的液压油无法通过活塞体1上的单向阀5返回第一腔体3内,液压油流入到流体控制阀机构的进流通道11和流控通道13中,流控通道13中的液压油对阀杆17向上的压力持续增大,克服阀芯弹簧20和阻尼弹簧23对阀杆17的综合作用力,阀杆17发生位移,向上运动,当阀杆17上的过流通道17-4移动到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之间时,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导通,液压油返回压力机构中,实现防火门的强制关闭;同时,随着阀杆17的向上运动,封闭腔内的液压油通过导流通道33流入回流通道12中,阻尼组件中的阻尼球体25嵌入卡合槽17-5内,防止流控通道13中的液压油对阀杆17的油压降低时,因阀芯弹簧20的弹力,导致的阀杆17向下复位;流体控制阀机构变成第二姿势,此时,阀杆17的位移仅带动第三旋转件31发生旋转,第二旋转件30与第一旋转件29维持相互卡合状态。

    当发生火情需要将开启的防火门自动闭合时,如图9所示,检测模块14检测火情,电磁组件工作,电磁铁轴芯16收缩,通过销杆27带动第一旋转件29发生旋转,第一旋转件29的限位部29-2失去对第二旋转件30卡合部30-2的卡合,第二旋转件30的支撑部30-1在弹性部件32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旋转,带动第三旋转件31旋转,进而带动阀杆17发生位移,向上运动,导通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同时,随着阀杆17的向上运动,阻尼组件中的阻尼球体25嵌入卡合槽17-5内,防止流控通道13中的液压油对阀杆17的油压降低时,因阀芯弹簧20的弹力,导致的阀杆17向下复位,进而避免阀杆17阻断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导致的关门中断;压力机构的流体压力腔内,在活塞弹簧6的弹力作用下,推动活塞体1在流体压力腔内向右水平直线运动,带动传动轴2转动,防火门闭合,实现了电控机构控制旋转组件旋转,使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第二姿势。

    当需要对本发明装置进行手动复位时,手动向上按压第三旋转件31的按压部31-2,按压部31-2向上旋转带动第二旋转件30旋转,使第二旋转件30的卡合部30-2与第一旋转件29的限位部29-2恢复相互卡合状态;同时,第三旋转件31旋转带动阀杆17发生位移,克服阻尼组件中阻尼弹簧23对阀杆17的阻力,阻尼球体25滑出卡合槽17-5,阀杆17向下运动,恢复对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的阻断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调控装置,能够安装在调控载体上,包括压力机构和与所述调控载体相连接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机构包括容纳有流体的流体压力腔和能够在流体压力腔内直线运动的活塞体(1),以及用于驱动活塞体(1)运动的传动轴(2),所述传动轴(2)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活塞体(1)将所述流体压力腔分为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4),所述活塞体(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流体仅能从第一腔体(3)流入第二腔体(4)的单向阀(5),所述第一腔体(3)内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活塞体(1)上的活塞弹簧(6),所述流体压力腔上设置出流口(7)和回流口(8),所述出流口(7)和所述回流口(8)之间设置有流体控制阀机构,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具有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所述第一姿势能够使所述出流口(7)和所述回流口(8)处于阻断状态,所述第二姿势能够使所述出流口(7)和所述回流口(8)处于导通状态;当外力作用下推动所述调控载体打开时,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姿势;当外力作用下强制关闭所述调控载体时,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包括基体(10),所述基体(10)内设置有进流通道(11)、回流通道(12)和流控通道(13),以及阀芯组件和阻尼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杆(17),所述阀杆(17)能够在流控通道(13)内的流体压力作用下位移,所述阀杆(17)设置在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之间,通过阀杆(17)的位移,能够阻断或导通进流通道(11)与回流通道(12)的连通,所述流控通道(13)与进流通道(11)连通,所述进流通道(11)与出流口(7)连通,所述回流通道(12)与回流口(8)连通。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一姿势时,所述阀杆(17)阻断进流通道(11)与回流通道(12)的连通,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阀杆(17)导通进流通道(11)与回流通道(12)的连通,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阀杆座(18),所述阀杆座(18)固定在基体(10)上,所述阀杆(17)的一端穿过阀杆座(18)伸出基体(10)外,所述阀杆(17)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在基体(10)上的阀盖(19),所述阀盖(19)与阀杆(17)之间设置有阀芯弹簧(20)。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19)与阀杆(17)之间形成封闭腔,所述基体(1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封闭腔与回流通道(12)的导流通道(33)。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17)包括第一阀体(17-1)和第二阀体(17-2),所述第一阀体(17-1)上设置有过流通道(17-4),当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进流通道(11)和回流通道(12)通过所述过流通道(17-4)连通。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对阀杆(17)的位移提供阻力,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弹簧座(22)和设置在弹簧座(22)内的阻尼弹簧(23),所述阻尼弹簧(23)与阀杆(17)相互交叉设置,所述阻尼弹簧(23)靠近阀杆(17)的一端连接有阻尼球体(25),当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时,所述阻尼球体(25)与阀杆(17)上的卡合槽相配合,阻止阀杆(17)的移动。

    7.按照权利要求1至6所述的任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阀机构通过旋转组件连接有电控机构,所述电控机构能够控制所述旋转组件旋转,使流体控制阀机构处于所述第二姿势。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机构包括检测模块(14)和电磁组件,所述电磁组件包括电磁铁主体(15)和设置在电磁铁主体(15)中轴处的电磁铁轴芯(16),所述电磁铁轴芯(16)的一端位于电磁铁主体(15)内,所述电磁铁轴芯(16)的另一端设置有与电磁铁轴芯(16)轴向垂直的销孔,所述销孔内设置有销杆(27),所述销杆(27)与电磁铁主体(15)之间设置有套设在电磁铁轴芯(16)上的复位弹簧(28),所述销杆(27)与旋转组件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一旋转件(29)、第二旋转件(30)和第三旋转件(31),所述第二旋转件(30)与第一旋转件(29)相互卡合或释放,所述第二旋转件(30)位于第三旋转件(31)的上部,所述第三旋转件(31)与流体控制阀机构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29)包括连接部(29-1)和限位部(29-2);所述第二旋转件(30)包括支撑部(30-1)和卡合部(30-2),所述卡合部(30-2)与限位部(29-2)相互卡合或释放;所述第三旋转件(31)包括平台部(31-1)和按压部(31-2),所述支撑部(30-1)位于平台部(31-1)的上部,所述支撑部(30-1)上设置有弹性部件(32)。

    11.一种闭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种所述的调控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闭门器,调控装置包括压力机构和与调控载体相连接的连杆,压力机构包括容纳有流体的流体压力腔和能够在流体压力腔内直线运动的活塞体,以及用于驱动活塞体运动的传动轴,传动轴与连杆连接,活塞体将流体压力腔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流体压力腔上设置出流口和回流口,出流口和回流口之间设置有流体控制阀机构,流体控制阀机构具有能够使出流口和回流口处于阻断或导通状态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整体组成部件少,生产效率高,组装简单,降低了其生产、组装和测试成本,现场故障率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芬芬;刘广东;李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芬芬
    技术研发日:2020.12.04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24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