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47


    本申请涉及采油井作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油田现有各类抽油机数万台,抽油机设备部件维修、维护、更换,参数调整等十几项作业都是必须进行载荷转换才能操作完成的,传统井口载荷转换操作方式为:在井口座位置处放置方卡子,启动抽油机利用抽油机惯性将悬绳器载荷转换至井口方卡子上,实现对光杆载荷转换而卸载。但是现有的操作方式存在抽油机不好精准控制启停,抽油机快速停止产生惯性负荷过大,易对减速箱齿轮及游梁连杆机构造成损伤;若发生操作意外,会出现人身伤害事件和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抽油机实现对光杆载荷转换导致的易对减速箱齿轮及游梁连杆机构造成损伤和易会出现人身伤害事件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包括:

    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所述上层底座和所述下层底座的同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豁口,所述上层底座和所述下层底座上共同设置有两个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延伸至所述上层底座的一侧,所述活塞杆的上端固定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豁口对应的第二豁口,所述顶升板上设置有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所述第一半卡子和所述第二半卡子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第三豁口,所述第三豁口与所述第一豁口和所述第二豁口相对应,所述第一半卡子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半卡子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内共同旋拧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半卡子的一侧,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半卡子的一侧,所述螺杆的两端均旋拧有螺母;

    其中,所述下层底座位于采油井口处。

    优选地,所述上层底座和所述下层底座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卡子靠近所述第一螺纹孔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四豁口,所述第二半卡子靠近所述第二螺纹孔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五豁口。

    优选地,所述第三豁口为半圆状。

    优选地,所述第三豁口处还设置有两半耐磨橡胶。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卡子和所述第二半卡子的相对一侧面还均设置有强力磁铁。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卡子和所述第二半卡子靠近所述第三豁口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压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包括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的同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豁口,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上共同设置有两个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延伸至上层底座的一侧,活塞杆的上端固定有顶升板,顶升板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豁口对应的第二豁口,顶升板上设置有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第三豁口,第三豁口与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相对应,第一半卡子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第二半卡子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同一侧的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共同旋拧有螺杆,螺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半卡子的一侧,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半卡子的一侧,螺杆的两端均旋拧有螺母;

    其中,下层底座位于采油井口处。

    由此可见,在实际使用时,将该转换装置放置在采油井口处,使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的第三豁口与抽油机光杆相抵触,使抽油机光杆位于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一侧的第一豁口以及顶升板一侧的第二豁口处,然后在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旋拧螺杆,通过操作螺杆两端螺母的方式使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的第三豁口与抽油机光杆紧密接触,实现对抽油机光杆的固定,之后启动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上的两个液压油缸,使液压油缸内的活塞杆伸长带动顶升板上升,进而推动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升带动抽油机光杆上移,通过液压油缸的顶升将井下光杆的载荷转移至井口的卡子上,实现安全稳定的载荷转换功能,淘汰传统操作方式,可以减少操作风险和设备损伤,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结构切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俯视图;

    图中,1上层底座,2下层底座,3第一豁口,4液压油缸,40缸筒,5活塞杆,6顶升板,7第二豁口,8第一半卡子,80第一螺纹孔,9第二半卡子,90第二螺纹孔,10第三豁口,11螺杆,12螺母,13支撑杆,14第四豁口,15第五豁口,16耐磨橡胶,17强力磁铁,18压帽,19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抽油机实现对光杆载荷转换导致的易对减速箱齿轮及游梁连杆机构造成损伤和易会出现人身伤害事件的问题。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结构切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结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的组装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俯视图,如图1至图4所示,该转换装置包括:

    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2,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2的同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豁口3,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2上共同设置有两个液压油缸4,液压油缸4的活塞杆5延伸至上层底座1的一侧,活塞杆5的上端固定有顶升板6,顶升板6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豁口3对应的第二豁口7,顶升板6上设置有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第三豁口10,第三豁口10与第一豁口3和第二豁口7相对应,第一半卡子8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8080,第二半卡子9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9090,同一侧的第一螺纹孔80和第二螺纹孔90内共同旋拧有螺杆11,螺杆1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半卡子8的一侧,螺杆1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半卡子9的一侧,螺杆11的两端均旋拧有螺母12;

    其中,下层底座2位于采油井口处。

    具体地,在实际设计时,可以将两个液压油缸4的缸筒40与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2设置成一体成型结构,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2的尺寸大小以及尺寸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在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2的同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豁口3,顶升板6焊接在活塞杆5的上端,顶升板6可以随着活塞杆5的伸缩进行移动,在顶升板6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豁口7,第二豁口7与第一豁口3位于同一侧,且在实际设计时,可以将第二豁口7和第一豁口3的形状和尺寸设置一样,安装后,抽油机的光杆19是位于第二豁口7和第一豁口3处的,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位于顶升板6上,在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第三豁口10,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通过共同旋拧在第一螺纹孔80和第二螺纹孔90内螺杆11进行连接固定,通过操作螺杆11两端的螺母12可以使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合紧或分离,当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合紧时,两个第三豁口10形成与抽油机的光杆19相对应的通孔形状,且该通孔的位置与第一豁口3和第二豁口7的位置相对应,可以确保光杆19同时位于该通孔、第一豁口3和第二豁口7处,第三豁口10的形状和尺寸需要根据光杆19的形状和尺寸进行确定;考虑到光杆19的通常形状,优选地,可以将第三豁口10设置成半圆状。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螺丝将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与顶升板6可拆卸固定,也可以直接将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安装后放置在顶升板6的上面。

    为了提高使用的稳定性,优选地,在上层底座1和下层底座2之间还可焊接设置有支撑杆13。为了便于对螺杆11的旋拧情况进行观察,优选地,在第一半卡子8靠近第一螺纹孔80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四豁口14,在第二半卡子9靠近第二螺纹孔90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五豁口15,当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合紧后,第四豁口14和第五豁口15相接触形成一个较大的豁口。为了提高对光杆19的固定效果,优选地,在第三豁口10处还设置有两半耐磨橡胶16,当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合紧后,耐磨橡胶16的一面与相应的第三豁口10侧壁紧贴,耐磨橡胶16的另一面与光杆19紧贴。为了便于对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进行安装固定,优选地,在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的相对一侧面还均设置有强力磁铁17。为了进一步对光杆19进行固定,优选地,在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靠近第三豁口10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压帽18,安装后,压帽18位于第一半卡子8和第二半卡子9的组合件上面,且压帽18的下部位于两个第三豁口10组成的通孔内。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将该转换装置放置在采油井口处,使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的第三豁口与抽油机光杆相抵触,使抽油机光杆位于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一侧的第一豁口以及顶升板一侧的第二豁口处,然后在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旋拧螺杆,通过操作螺杆两端螺母的方式使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的第三豁口与抽油机光杆紧密接触,实现对抽油机光杆的固定,之后启动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上的两个液压油缸,使液压油缸内的活塞杆伸长带动顶升板上升,进而推动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升带动抽油机光杆上移,通过液压油缸的顶升将井下光杆的载荷转移至井口的卡子上,实现安全稳定的载荷转换功能,淘汰传统操作方式,可以减少操作风险和设备损伤,安全可靠。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含本申请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实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所述上层底座和所述下层底座的同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豁口,所述上层底座和所述下层底座上共同设置有两个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延伸至所述上层底座的一侧,所述活塞杆的上端固定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豁口对应的第二豁口,所述顶升板上设置有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所述第一半卡子和所述第二半卡子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第三豁口,所述第三豁口与所述第一豁口和所述第二豁口相对应,所述第一半卡子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半卡子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螺纹孔,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内共同旋拧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半卡子的一侧,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半卡子的一侧,所述螺杆的两端均旋拧有螺母;

    其中,所述下层底座位于采油井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底座和所述下层底座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卡子靠近所述第一螺纹孔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四豁口,所述第二半卡子靠近所述第二螺纹孔的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五豁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豁口为半圆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豁口处还设置有两半耐磨橡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卡子和所述第二半卡子的相对一侧面还均设置有强力磁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卡子和所述第二半卡子靠近所述第三豁口的位置处还设置有压帽。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式采油井口载荷转换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将该转换装置放置在采油井口处,使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的第三豁口与抽油机光杆相抵触,使抽油机光杆位于第一豁口和第二豁口处,然后在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旋拧螺杆,通过操作螺杆两端螺母的方式使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的第三豁口与抽油机光杆紧密接触,实现对抽油机光杆的固定,之后启动上层底座和下层底座上的两个液压油缸,使液压油缸内的活塞杆伸长带动顶升板上升,进而推动第一半卡子和第二半卡子上升带动抽油机光杆上移,通过液压油缸的顶升将井下光杆的载荷转移至井口的卡子上,实现安全稳定的载荷转换,淘汰传统操作方式,可减少操作风险和设备损伤,安全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戴忠宁;王新伟;韩耀武;牛辉;于鑫;李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戴忠宁
    技术研发日:2020.12.16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21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