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芯配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配对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其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如何保证锂离子电池的自动化生产非常重要。电芯极耳的配对是电池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其中四电芯的极耳配对需要使得两组叠放电芯的极耳分别形成正对关系,从而便于执行后续的工序,而传统的四电芯极耳配对的方法较为复杂,从而影响四电芯极耳配对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电芯配对方法,能够满足配对工艺需求,简化配对工序,提高配对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配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形成第一上料区域和第二上料区域,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a电芯,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b电芯,n为大于1的整数;
s2:移动n个所述a电芯使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每一所述a堆叠组包括两个所述a电芯,且两所述a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a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移动n个所述b电芯使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b堆叠组,每一所述b堆叠组包括两个所述b电芯,且两所述b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b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
s3:将所述a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或将所述b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使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旋转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与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与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有益效果: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上料区域与第二上料区域分别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和n个b堆叠组,再将第一上料区域的a堆叠组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或将第二上料区域的b堆叠组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a堆叠组和b堆叠组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再将配对组的a堆叠组和b堆叠组进行旋转,使得配对组的a堆叠组与b堆叠组正极耳正对,配对组的a堆叠组和b堆叠组负极耳正对,简单且流畅完成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过程,保证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s1中,各所述a电芯摆放姿态相同,各所述b电芯摆放姿态相同,所述a电芯和所述b电芯的正负极耳朝向垂直于送料方向,且所述a电芯和所述b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顺序相反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s2中,相邻所述a电芯堆叠形成a堆叠组,相邻所述b电芯堆叠形成b堆叠组。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s3中,移动所述a堆叠组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中,并使所述a堆叠组与所述b堆叠组间隔次序排列设置,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两两形成配对组,然后旋转各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s3中,移动所述b堆叠组至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中,并使所述b堆叠组与所述a堆叠组间隔次序排列设置,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两两形成配对组,旋转各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从而使得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正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s3中,将奇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并将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移动到第一上料区域,或者将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并将奇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使奇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和奇数位的b堆叠组或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和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两两形成配对组,所述配对组分布在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和所述第二上料区域,旋转各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从而使得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正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负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负极耳正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s3中,所述a堆叠组位于奇数位时,顺时针旋转所述a堆叠组,逆时针旋转所述b堆叠组,使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所述a堆叠组位于偶数位时,逆时针旋转所述a堆叠组,顺时针旋转所述b堆叠组,使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配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形成第一上料区域和第二上料区域,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a电芯,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b电芯,n为大于1的整数;
a2移动n个所述a电芯使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每一所述a堆叠组包括两个a电芯,且两所述a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a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移动n个b电芯使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b堆叠组,每一所述b堆叠组包括两个b电芯,且两所述b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b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
a3:旋转所述a堆叠组,并翻转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或者偶数位所述a堆叠组,使得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使得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旋转所述b堆叠组,并翻转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或者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第二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第二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有益效果:同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上料区域与第二上料区域分别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和n个b堆叠组,旋转第一上料区域的a堆叠组,并间隔翻转奇数位或偶数位的a堆叠组,使得第一上料区域中奇数位a堆叠组和偶数位a堆叠组中正极耳正对,奇数位a堆叠组和偶数位a堆叠组中负极耳正对,旋转第二上料区域的b堆叠组,并间隔翻转奇数位或偶数位b堆叠组,使得第二上料区域中奇数位b堆叠组和偶数位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b堆叠组和偶数位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简单且流畅完成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过程,保证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a3中,顺时针旋转奇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逆时针旋转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使得各所述a堆叠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并翻转奇数位或者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使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在步骤a3中,顺时针旋转奇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并逆时针旋转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b堆叠组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并翻转奇数位或者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使得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芯配对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一上料区域和第二上料区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a堆叠组和b堆叠组形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a堆叠组和b堆叠组配对过程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a堆叠组和b堆叠组配对过程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电芯配对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a堆叠组和b堆叠组配对过程示意图一。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1为实施例一种电芯配对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一的电芯配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形成平行设置的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第一上料区域10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a电芯11,第二上料区域20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b电芯21,n为大于1的整数;
s2移动n个a电芯11使第一上料区域10的a电芯11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111,每一个a堆叠组111包括两个a电芯11,两个a电芯11的正极耳相对应且两个a电芯11的负极耳相对应;移动n个b电芯21使第二上料区域20的b电芯21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b堆叠组211,每一b堆叠组211包括两个b电芯21,两个b电芯21的正极耳相对应且两个b电芯21的负极耳相对应;
s3:将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或将b堆叠组211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使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旋转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使得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的正极耳与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的负极耳与b堆叠组211的负极耳正对。
此电芯配对方法,通过平行设置的第一上料区域10与第二上料区域20分别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111和n个b堆叠组211,再将第一上料区域10的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或者将第二上料区域20的b堆叠组211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再将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进行旋转,使得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的正极耳与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的负极耳与b堆叠组211的负极耳正对,简单且流畅完成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过程,保证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效率。
可以理解地,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均为线性的上料区域。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为相互平行设置的两个上料线。当然,可以理解地,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也可分别为同一上料线上的两个相互平行的线性上料区域。
参照图1和图2,图2为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a电芯11的正极耳与负极耳位于同一侧,第一上料区域10的多个a电芯11摆放姿态相同,a电芯11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朝向垂直于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b电芯21的正极耳和负极耳位于同一侧,第二上料区域20的多个b电芯21摆放姿态相同,b电芯21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朝向垂直于第二上料区域20的送料方向,第一上料区域10的a电芯11和第二上料区域20的b电芯21的正极耳和负极耳顺序相反设置。具体地,a电芯11的正极耳在前,a电芯11的负极耳在后,b电芯21的正极耳在后,b电芯21的负极耳在前。
在步骤s1中,通过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分别对a电芯11和b电芯21进行上料,这样便于分类上料,同时也便于后续堆叠组的形成和配对过程。可以理解地,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并排设置,如此可以便于进一步减少后续将b堆叠组211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或将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提升整体配对效率。同时并排设置的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更便于第一上料区域10中的a堆叠组111和第二上料区域20的b堆叠组211进行四电芯极耳配对。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a电芯11和b电芯21均为板状电芯,板状电芯具有电芯主体、正极耳以及负极耳,正极耳和负极耳均设置在电芯主体的头部,并沿着电芯主体头部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2n个a电芯11依次排列在第一上料区域10,整个第一上料区域10的a电芯呈″aaa...aaa″的排列方式,使得整个第一上料区域10呈线性设置,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采用传送线配合多个治具对多个a电芯11进行传送,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即为传送线的传送方向。
同理,可以理解地,2n个b电芯21依次排列在第二上料区域20,整个第二上料区域20的b电芯21呈″bbb...bbb″的排列方式,使得整个第二上料区域20呈线性设置。在具体应用时,可采用另一传送线配合多个治具对多个b电芯21进行传送,第二上料区域20的送料方向即为另一传送线的传送方向,本实施例中的传送线可为传送带。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与第二上料区域20的送料方向相同。定义与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或第二上料区域20的送料方向相同的方向为前方,与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或b送料区域的送料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后方。
a电芯11的正极耳与负极耳位于同一侧,第一上料区域10的多个a电芯11的摆放姿态相同;b电芯21的正极耳与负极耳位于同一侧,第二上料区域20的多个b电芯21的摆放姿态相同。具体而言,若定义纸张的一侧边为第一侧,纸张相对的另一侧边为第二侧,则a电芯11的正极耳与负极耳位于第一侧,b电芯21的正极耳与负极耳也位于第一侧,且第一上料区域10中多个a电芯11的摆放姿态相同,第二上料区域20中多个b电芯21的摆放姿态相同,本实施例中的a电芯11是铺设在第一上料区域10的治具内,b电芯21也是铺设于第二上料区域20的治具内。
a电芯11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朝向垂直于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且a电芯11的正极耳在前,负极耳在后;b电芯21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朝向垂直于第二上料区域20的送料方向,且b电芯21的正极耳在后,负极耳在前。具体而言,a电芯11正负极耳朝向、b电芯21正负极耳的朝向均与送料方向垂直。沿着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a电芯11的正极耳和负极耳依次排列,沿着第二上料区域20的送料方向,b电芯21的负极耳和正极耳依次排列。因为第一上料区域10的送料方向和第二上料区域20的送料方向是相同,则a电芯11的正极耳、负极耳在电芯主体头部的排放方向与b电芯21的正极耳、负极耳在电芯主体头部的排放方向是相背的,或相反的。如此,能够便于后续堆叠组分别在第一上料区域10上和第二上料区域20上的成形,以及后续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之间的四电芯极耳配对的实现。
参照图3,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在第一上料区域10,相邻的奇数位a电芯11和偶数位a电芯11为一上料组,一上料组内的奇数位a电芯11移动堆叠于偶数位a电芯11,或者偶数位a电芯11移动堆叠于奇数位a电芯11。同理,可以理解地,在第二上料区域20,相邻的奇数位b电芯21和偶数位b电芯21为一上料组,一上料组内的奇数位b电芯21移动堆叠于偶数位b电芯21,或者偶数位b电芯21移动堆叠于奇数位b电芯21。从而将相邻的a电芯11堆叠和相邻的b电芯21堆叠分别形成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
第一上料区域10中多个a电芯11的摆放姿态相同,第二上料区域20中多个b电芯21的摆放姿态相同,通过第一上料区域10中的相邻a电芯11堆叠形成次序排列的a堆叠组111以及第二上料区域20中的相邻b电芯21堆叠形成次序排列的b堆叠组211,便于堆叠组内的电芯极耳配对,并使得第一上料区域10中的a堆叠组111与第二上料区域20中的b堆叠组211一一对应,能够便于后续四电芯极耳配对的进行。
参照图4,图4为实施例一中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配对过程示意图一。具体地,在第一上料区域10,a电芯11形成了″aaa...aaa″的排列方式,在第二上料区域20,b电芯21形成了″bbb...bbb″的排列方式,将相邻的奇数位a电芯11和偶数位a电芯11堆叠形成了a堆叠组111,相邻的奇数位b电芯21和偶数位b电芯21堆叠形成了b堆叠组211。移动第一上料区域10中的a堆叠组111至第二上料区域20中,并使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间隔次序依次排列设置,使得第一上料区域10中的a堆叠组111与第二上料区域20中的b堆叠组211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配对组分布在第二上料区域20,a堆叠组111位于奇数位且b堆叠组211位于偶数位,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共同形成了″abab...abab″的排列方式,每相邻排列的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即″ab″形成了一个配对组,多个配对组依次排列。一配对组内的a堆叠组111的左右极耳分别为负极耳和正极耳,b堆叠组211的左右极耳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顺时针旋转a堆叠组111的极耳方向90°,且逆时针旋转b堆叠组211的极耳方向90°,使得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的负极耳和b堆叠组211的负极耳正对,完成了此堆叠组内的极耳配对。
如此,在第一上料区域10的相邻两个a电芯11堆叠形成a堆叠组111,同理,在第二上料区域20的相邻两个b电芯21堆叠形成b堆叠组211,因为a电芯11和b电芯21是次序排列的,由a电芯11形成的a堆叠组111和b电芯21形成的b堆叠组211也是次序排列的。整个堆叠组的形成过程只需要分别在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内完成,过程非常简单,且具体的实现操作时占用空间也小。在具体应用时,a电芯11和b电芯21的翻转移动堆叠放置的动作可以采用现有的夹持机械手和线性模组的配合来实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将相邻的奇数位a电芯11和偶数位a电芯11堆叠形成了a堆叠组111,相邻的奇数位b电芯21和偶数位b电芯21堆叠形成了b堆叠组211。将第一上料区域10的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使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a堆叠组111位于偶数位且b堆叠组211位于奇数位,逆时针旋转a堆叠组111的极耳方向90°,且顺时针旋转b堆叠组211的极耳方向90°,旋转后,使得每个配对组中的a堆叠组111与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配对组中的a堆叠组111与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实现四电芯极耳配对。如此,通过奇数位的堆叠组进行同向旋转,偶数位的堆叠组也进行同向旋转,且以90°的角度进行旋转,旋转幅度较小,如此可以提升旋转的流畅性,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四电芯极耳的配对速度。
具体的,当奇数位的b堆叠组211顺时针旋转90°,偶数位的a堆叠组111逆时针旋转90°后,任一奇数位b堆叠组211后顺序相邻的偶数位a堆叠组111就会形成极耳正对的关系,即使得每相邻两个堆叠组中奇数位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与偶数位a堆叠组111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b堆叠组211的负极耳与偶数位a堆叠组111的负极耳正对。例如,1号位b堆叠组211的正负极耳和2号位的a堆叠组111的正负极耳正对,3号位的b堆叠组211的正负极耳和4号位的a堆叠组111的正负极耳正对。具体而言,奇数位b堆叠组211中位于叠堆上方的a电芯11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别与偶数位b堆叠组211中位于叠堆上方的b电芯21的正极耳、负极耳正对,奇数位堆叠组中位于叠堆下方的a电芯11的正极耳、负极耳分别与偶数位b堆叠组211中位于叠堆下方的b电芯21的正极耳、负极耳正对,即使得每相邻两个堆叠组中奇数位a堆叠组111的正负极耳与偶数位b堆叠组211的正负极耳正对,从而完成了堆叠组之间的极耳配对。如此在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内的极耳配对的基础上,再完成了相邻两个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之间的极耳配对,从而完成了四电芯极耳配对。在具体应用时,旋转动作可采用现有的旋转气缸和夹持机械手的配合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5,图5为实施例一中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配对过程示意图二。同理,可以理解地,将b堆叠组211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并使b堆叠组211和a堆叠组111间隔次序排列设置,使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两两形成配对组,配对组分布在第一上料区域10,旋转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使得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的正极耳与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的负极耳与b堆叠组211的负极耳正对。
以上,两种方式将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或者将b堆叠组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这样会造成两个上料区域其中的一个上面没有工序进行,造成浪费,同时也使单个上料区域的工作量变重以及配对空间变小。因此,为了改进以上缺陷,将奇数位的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并将偶数位的b堆叠组211移动到第一上料区域10,或者将偶数位的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并将奇数位的b堆叠组211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使奇数位的a堆叠组111和奇数位的b堆叠组211或所述偶数位的a堆叠组111和偶数位的b堆叠组211两两形成配对组,配对组均匀分布在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旋转各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从而使得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正极耳和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配对组的a堆叠组111负极耳和b堆叠组211负极耳正对。采用本实施例的移动方法,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均设置有配对组,且两上料区域的配对组分配均匀。
在以上实施例中,在步骤s3中,将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或将b堆叠组211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使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旋转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并不包含实际工作顺序。为了实现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的配对,需要移动并旋转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可以理解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先移动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然后再旋转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也可以移动和旋转同时进行,也可以先旋转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以上均可以满足最后配对要求的极耳正对。
更进一步地,在步骤s1之前,对a电芯11进行上料检测,对b电芯21进行上料检测。通过对上料前的a电芯11和b电芯21进行检测,及时排除不合格的a电芯11和b电芯21,避免不合格的电芯进入后续的配对过程,从而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本实施例中的是通过现有外观检测设备,例如ccd相机对a电芯11和b电芯21的外观进行检测,将外观有缺陷的a电芯11或b电芯21进行排除。
可以理解地,在上料之后,对不合格的a电芯11和b电芯21进行排除,合格的a电芯11和b电芯21进行扫码。通过对合格的a电芯11和b电芯21进行扫码,从而对a电芯11和b电芯21进行标记,以便于后续的生产管理。扫码后的a电芯11和b电芯21被转移到传送线上形成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若出现扫码不合格的情况,则需要对扫码不合格的a电芯11和b电芯21进行排除。在具体应用时,a电芯11和b电芯21的扫码可采用现有的扫码枪进行,其转移过程可采用线性模组和夹持机械手的配合。
可以理解地,在形成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后,对第一上料区域10形成次序排列的a堆叠组111进行固定;对第二上料区域20形成次序排列的b堆叠组211进行固定。通过对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的固定,使得堆叠组形成一个整体,避免堆叠组移动或旋转过程中出现电芯错位,影响配对效果。在具体应用时,可通过现有的贴胶装置,对a堆叠组111内的a电芯11和b堆叠组211内b电芯21的侧壁进行贴胶固定,从而使得堆叠组固定为一个整体。
参照图6,图6为实施例二电芯配对方法流程图。一种电芯配对方法,包括:
a1:分别形成平行设置的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第一上料区域10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a电芯11,第二上料区域20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b电芯21,n为大于一的整数;
a2:第一上料区域10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111,每一a堆叠组111包括两个a电芯11,且两a电芯11的正极耳相对应,两a电芯11的负极耳相对应;第二上料区域20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b堆叠组211,每一b堆叠组211包括两个b电芯21,且两b电芯21的正极耳相对应,两b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
a3:旋转第一上料区域10的a堆叠组111,并翻转奇数位a堆叠组111或者偶数位a堆叠组111,使得第一上料区域10中奇数位a堆叠组111和偶数位a堆叠组111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a堆叠组111和偶数位a堆叠组111的负极耳正对,旋转所述b堆叠组,并翻转奇数位b堆叠组211或者偶数位b堆叠组211,使得第二上料区域20中奇数位b堆叠组211和偶数位b堆叠组211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b堆叠组211的负极耳和偶数位b堆叠组211的负极耳正对。
本实施例中的电芯配对方法与实施例一种的相同之处在于:分别形成平行设置的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第一上料区域10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a电芯11,第二上料区域20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b电芯21,第一上料区域10的a电芯11和第二上料区域20的b电芯21的上料以及排列方式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第一上料区域10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111,每一a堆叠组111包括两个a电芯11,且两a电芯11的正极耳相对应,两a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第二上料区域20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b堆叠组211,每一b堆叠组211包括两个b电芯21,且两b电芯21的正极耳相对应,两b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第一上料区域10形成a堆叠组111和第二上料区域20形成b堆叠组211的方式与实施例一也完全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二的第一上料区域10和第二上料区域20形成配对组的方式,通过在第一上料区域10单独操作a堆叠组111,在第二上料区域20单独操作b堆叠组211,使得第一上料区域10的奇数位a堆叠组111和偶数位a堆叠组111中的正极耳正对,第一上料区域10的奇数位a堆叠组111和偶数位a堆叠组111中的负极耳正对。使得第二上料区域20的奇数位b堆叠组211和偶数位b堆叠组211中的正极耳正对,第二上料区域20的奇数位b堆叠组211和偶数位b堆叠组211中的负极耳正对,相对于实施例一,不需要将第一上料区域10的a堆叠组111移动至第二上料区域20或者将第二上料区域20的b堆叠组211移动至第一上料区域10,简单且流畅的完成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过程,保证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效率。可以理解地,实施例二中,可以仅仅形成一个上料区域,然后在此上料区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电芯配对,其也在保护范围内。
参照图7,图7为实施例二中a堆叠组111和b堆叠组211配对过程示意图一。可以理解地,顺时针旋转第一上料区域10的奇数位的a堆叠组111的极耳方向90°,并逆时针旋转第一上料区域10的偶数位的a堆叠组111的极耳方向90°,使得a堆叠组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并将奇数位的a堆叠组111整体翻转180°或者偶数位的a堆叠组111整体翻转180°。在第一上料区域10的相邻两个a电芯11堆叠形成a堆叠组111,因为a电芯11是次序排列的,由a电芯11形成的a堆叠组111也是次序排列的。整个堆叠组的形成过程只需要分别在第一上料区域10内完成,非常简单。而且,第一上料区域10的a堆叠组111次序排列,其中a堆叠组111的正极耳位于前方,a堆叠组111的负极耳位于后方。顺时针旋转第一上料区域10的奇数位的a堆叠组111的极耳方向90°,奇数位a堆叠组111的正负极耳朝向第一上料区域10的来料方向,逆时针旋转第一上料区域10的偶数位的a堆叠组111的极耳方向90°,偶数位的a堆叠组111的正负极耳朝向第一上料区域10来料反方向,然后将奇数位a堆叠组111整体翻转180°或者偶数位a堆叠组111整体翻转180°,从而完成配对。同理,旋转第二上料区域20的b堆叠组211,并间隔翻转b堆叠组211,包括:顺时针旋转第二上料区域20的奇数位的a堆叠组111的极耳方向90°,并逆时针旋转第一上料区域10的偶数位的b堆叠组211的极耳方向90°,使得b堆叠组211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并将奇数位的b堆叠组211整体翻转180°或者偶数位的b堆叠组211整体翻转180°,b堆叠组211与a堆叠组111采用相同的方法完成配对,简单高效。
当然,可以理解地,在步骤a3中,旋转和翻转a堆叠组111或旋转和翻转b堆叠组211,可以先旋转再翻转,或先翻转再旋转或旋转和翻转同时进行,此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电芯配对方法能够简单且流畅的完成四芯极耳的配对过程,保证了四电芯极耳的配对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1.一种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形成第一上料区域和第二上料区域,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a电芯,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b电芯,n为大于1的整数;
s2移动n个所述a电芯使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每一所述a堆叠组包括两个所述a电芯,且两所述a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a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移动n个所述b电芯使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b堆叠组,每一所述b堆叠组包括两个所述b电芯,且两所述b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b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
s3:将所述a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或将所述b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使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两两配对形成配对组,旋转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与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与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各所述a电芯摆放姿态相同,各所述b电芯摆放姿态相同,所述a电芯和所述b电芯的正负极耳朝向垂直于送料方向且所述a电芯和所述b电芯的正极耳和负极耳顺序相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相邻所述a电芯堆叠形成a堆叠组相邻所述b电芯堆叠形成b堆叠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移动所述a堆叠组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中,并使所述a堆叠组与所述b堆叠组间隔次序排列设置,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两两形成配对组,所述配对组分布在所述第二上料区域,旋转各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移动所述b堆叠组至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中,并使所述b堆叠组与所述a堆叠组间隔次序排列设置,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两两形成配对组,所述配对组分布在所述第一上料区域,旋转各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从而使得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正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将奇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并将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移动到第一上料区域成者将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并将奇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移动至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使奇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和奇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或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和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两两形成配对组,所述配对组分布在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和所述第二上料区域,旋转各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从而使得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正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配对组的所述a堆叠组负极耳和所述b堆叠组负极耳正对。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a堆叠组位于奇数位时,顺时针旋转所述a堆叠组,逆时针旋转所述b堆叠组,使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所述a堆叠组位于偶数位时,逆时针旋转所述a堆叠组,顺时针旋转所述b堆叠组,使所述a堆叠组和所述b堆叠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
8.一种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1:形成第一上料区域和第二上料区域,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a电芯,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包括2n个次序排列的b电芯,n为大于1的整数;
a2移动n个所述a电芯使所述第一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a堆叠组,每一所述a堆叠组包括两个a电芯,且两所述a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a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移动n个所述b电芯使所述第二上料区域形成次序排列的n个b堆叠组每一所述b堆叠组包括两个b电芯,且两所述b电芯的正极耳相对应,两所述b电芯的负极耳相对应;
a3:旋转所述a堆叠组,并翻转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或者偶数位所述a堆叠组,使得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使得所述第一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旋转所述b堆叠组,并翻转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或者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第二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所述第二上料区域中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3中,顺时针旋转奇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逆时针旋转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使得各所述a堆叠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并翻转奇数位或者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使奇数位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的所述a堆叠组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3中,顺时针旋转奇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并逆时针旋转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使得所述b堆叠组的正负极耳平行于送料方向,并翻转奇数位或者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使得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正极耳和偶数位的所述b堆叠组正极耳正对,奇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和偶数位所述b堆叠组的负极耳正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