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零部件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机械领域对零部件的精度要求较高,故在机械零部件加工完成之后,往往需要对零部件进行精度检测,检测后符合要求的零部件作为合格零部件使用,检测后不符合要求的零部件则需要重新加工或进行作废处理。精度检测包括对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测,对于开设有孔的零部件,还需要对零部件开设的孔是否符合要求进行检测。
套管是一种常见的零部件,套管的中部为通孔。在套管加工完成后,需要对套管的通孔是否贯通以及对套管的高度进行检测。
在相关技术中,对于套管的通孔是否贯通的检测方法为依靠工作人员肉眼识别,检测时工作人员需要拿着套管,依靠肉眼检查套管的通孔是否贯通,且工作人员必须一个一个对套管的通孔是否贯通进行检测。将通孔检测合格的套管和通孔检测不合格的套管分类整理。
对套管的高度的检测一般利用游标卡尺,检测时工作人员一手拿着需要测量的套管,一手拿着游标卡尺,利用游标卡尺对套管的高度进行测量;测量的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多次转动套管,以达到对套管各个位置高度的检测;当检测得到的每个数值均处于合格范围内时,表示套管的高度合格。
由于套管体积小、数量多,在检测套管的高度时,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个套筒多次测量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值,费时费力;检测套管通孔是否贯通,工作简单、重复性高、技术含量较低且工作量大,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检测套管是否符合标准的检测过程耗时长、检测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套管的检测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利用第一检测工具对待检测套管的通孔进行检测,利用第二检测工具对待检测套管的高度进行检测;第一检测工具包括多根并排间隔设置的检测杆以及设置于多根检测杆一端用于固定多根检测杆的限位杆,检测杆远离限位杆的一端为套管插入端,检测杆的直径小于套管的内径;通孔检测具体为:
1-1、将待检测套管堆放在检测平台上,利用检测杆的套管插入端沿检测平台反复插向待检测套管;
1-2、若套管插入端穿过待检测套管通孔且待检测套管套设在检测杆外部,则待检测套管为通孔合格套管;然后移动第一检测工具,将通孔合格套管转移;
1-3、若套管插入端不能穿过待检测套管通孔,则待检测套管为通孔不合格套管;
1-4、重复上述操作,将通孔合格套管筛选出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套管的检测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步骤是利用第一检测工具对待检测套管的通孔进行检测,另一个步骤是利用第二检测工具对待检测套管的高度进行检测。实际对套管的检测中,两个步骤不分先后,可以先进行套管通孔的检测,再进行套管高度的检测;也可以先进行套管长度的检测,再进行套管通孔的检测。
对于待检测套管通孔的检测,利用第一检测工具的检测杆沿检测平台插向待检测套管,根据检测杆能否穿过套管的通孔来判断套管的通孔是否合格,若检测杆能够穿过套管的通孔,说明套管的通孔是合格的,若检测杆不能够穿过套管的通孔,说明套管的通孔是不合格的;若套管的通孔合格,则检测杆的套管插入端会插入并穿过套管的通孔中,之后套管会在套设在检测杆的外部;通过将检测杆反复插向待检测套管中,直至通孔合格的套管沿检测杆的长度方向排满,然后通过移动第一检测工具将通孔合格的套管转移,进行其他操作;通过重复上述操作,通孔合格的套管被筛选出来,剩余的套管为通孔不合格的套管,通孔不合格套管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套管的检测效率,将检测杆设置为多根,且检测杆沿限位杆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第一检测装置还设置有限位杆,防止套在检测杆上的套管从相对于套管插入端的另一端掉落。同时,为了保证检测杆能够穿入套管的通孔中,检测杆的直径需要小于套管的内径。
相比相关技术中对套管的检测,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提高了套管的检测效率。
优选的,第二检测工具上开设有检测口,检测口的两内侧面均为斜面,且检测口的两内侧面之间的间距由外向内逐渐缩小,检测口包括高度合格区和高度不合格区;高度检测具体为:
2-1、若待检测套管的高度大于检测口的高度,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
2-2、若待检测套管的高度不大于检测口的高度,将待检测套管平行于检测口的高度放置于检测口,若待检测套管的两端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抵接时待检测套管位于高度合格区,轴向转动待检测套管,对待检测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进行检测,若待检测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均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抵接,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合格套管,将高度合格套管转移;若待检测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未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抵接,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
2-3、若待检测套管的两端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抵接时待检测套管位于高度不合格区,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
2-4、重复上述操作,将高度合格的套管筛选出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待检测套管高度的检测,利用第二检测工具的检测口来进行检测,检测口的两内侧面为斜面,且检测口包括高度合格区和高度不合格区。检测套管高度时,若套管不能放入检测口中,则可以直接判断该套管的高度大于套管的合格高度,则该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若套管高度可以放入检测口中,则通过判断套管两端抵接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时,套管位于检测口的位置来判断套管是否为高度合格的套管。当套管两端抵接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时,若套管位于不高度合格区,则该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若套管位于合格区,则轴向转动套管,对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进行检测,若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均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抵接,则可判断该套管为高度合格套管;若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未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抵接,则可判断该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
优选的,当待检测套管套设在检测杆外部时,沿套管的高度方向在套管表面做标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先进行套管的通孔检测,后进行套管的高度检测时,套在检测杆外部的套管均为通孔合格的套管,此时沿套管的高度方向对套管做标记,即对将要进行高度检测的套管进行标记。在套管高度检测的过程中,当套管位于检测口的高度合格区时,工作人员需要绕套管轴向转动套管,从而对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进行检测。对套管标记之后,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判断套管轴向转动的位置以及是否对套管两端的任意位置的高度均进行了检测。
优选的,套管通孔检测前,将检测平台上的待检测套管沿同一方向码放整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申请中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套管通孔检测前,将检测平台上的待检测套管沿同一方向码放整齐。
优选的,检测平台包括水平检测面以及垂直固定连接于水平检测面的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待检测套管堆放在检测平台上,由于挡板对待检测套管的遮挡,在检测杆插向待检测套管时,方便检测杆的套管插入端能够插入套管通孔中。
优选的,检测杆包括插入段以及与插入段一端固定连接的存放段,通孔插入端位于存放段远离存放段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杆包括插入段和存放段,存放段与限位杆固定连接;将套管插入端插入套管通孔,并使套管套在插入段上,后使套管移动到存放段;为了进一步方便套管插入端插入套管,并使套管在存放段而不影响套管插入段插入套管通孔中,将套管插入端设置为弧形杆。
优选的,相邻检测杆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套管壁厚的二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避免相邻检测杆在对待检测套管进行检测时产生干扰,相邻检测杆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套管壁厚的二倍。
优选的,检测口自第二检测工具外部向检测口的内部依次为第一高度不合格区、高度合格区和第二高度不合格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高度不合格区的高度大于高度合格区,第二高度不合格区的高度小于高度合格区。对于可放入检测口的套管进行的检测,当套管两端抵接于检测口相对的内壁时,若套管位于第一高度不合格区,则该套管的高度大于合格套管的高度,该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若套管位于第二高度不合格区,则该套管的高度小于合格套管的高度,该套管也为高度不合格套管;若套管位于高度合格区,则轴向转动套管,对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进行检测,按照前述检测方法对套管高度是否合格进行检测。
优选的,高度合格区的检测口侧壁上开设有标准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在检测套管高度时能够更加快速识别到高度合格区,在高度合格区对应的检测口侧壁上开设有标准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所用到的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检测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突显图1中插入段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第二检测工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第二检测工具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检测工具;11、检测杆;111、套管插入端;112、插入段;113、存放段;114、第三齿牙;115、第四齿牙;12、限位杆;121、第一杆部;1211、第一齿牙;122、第二杆部;1221、第二齿牙;13、把手;2、第二检测工具;21、检测口;211、第一高度不合格区;212、高度合格区;213、第二高度不合格区;214、斜面;22、标准线;3、检测平台;31、水平检测面;32、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提供的套管的检测方法包括两个步骤,一个步骤是对套管通孔的检测,另一个步骤是对套管高度的检测,在实际对套管的检测过程中,两个步骤部分先后,既可以对套管通孔进行检测,再对套管高度检测;也可以先对套管高度检测,再对套管长度检测。
参考图1,对套管通孔进行检测时,利用第一检测工具1进行检测;对套管高度进行检测时,利用第二检测工具2进行检测。在检测套管时,还需要用到检测平台3,用来堆放待检测套管。检测平台3包括水平检测面31和挡板32,挡板32垂直固定连接于水平检测面31。利用挡板32抵住待检测套管一端,方便利用第一检测工具1对套管通孔进行检测。
参考图2,第一检测工具1包括多根检测杆11和一根限位杆12,多根检测杆11并排间隔排布且均与限位杆12垂直设置,检测杆11朝向限位杆12的一端与限位杆12固定连接;检测杆11远离限位杆12的一端为用于插入套管通孔的套管插入端111,为了保证检测杆11能够顺利插入套管的通孔,检测杆11的直径小于套管的内径。多根检测杆11能够同时对多根套管进行检测,从而提高套管的检测效率,本申请中检测杆11设置为10根。为了避免相邻检测杆11在检测时产生干扰,相邻检测杆1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套管壁厚的二倍。
继续参考图2,检测杆11包括插入段112和存放段113,插入段112的一端与存放段113的一端固定连接,套管插入端111位于插入段112远离存放段113的一端,存放段113远离插入段112的一端与限位杆12固定连接。插入段112为弧形杆,使用时能够使套管插入端111向上翘起,从而方便套管插入端111插入套管通孔中。存放段113为直杆,且其长度能够保证套在存放段113的套管不影响套管插入端111插入其他套管通孔中。使用时,将套管插入端111插入套管通孔中,然后将检测杆11抬起,从而使套管从插入段112滑到存放段113。
继续参考图2,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对检测杆111的使用,在限位杆122相对于检测杆1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133。
参考图3和图4,限位杆12包括第一杆部121和第二杆部122,且第一杆部121和第二杆部122可拆卸固定连接,检测杆11靠近限位杆12的一端通过第一杆部121和第二杆部122夹紧固定。第一杆部121朝向第二杆部122的侧面开设有第一齿牙1211,第二杆部122朝向第一杆部121的侧面开设有第二齿牙1221;检测杆11靠近限位杆12的一端开设有第三齿牙114,第三齿牙114与第一齿牙1211配合;检测杆11靠近限位杆12的一端还开设有第四齿牙115,第四齿牙115与第二齿牙1221配合。利用第一齿牙1211和第三齿牙114的配合,以及第二齿牙1221和第四齿牙115的配合,并将第一杆部121和第二杆部122固定,从而实现检测杆11和限位杆12的固定,一方面,可以限制检测杆11的横向移动,另一方面,第一杆部121和第二杆部122的固定还可以限制检测杆11的竖向移动;当需要调节相邻检测杆11的间距时,解除第一杆部121和第二杆部122对检测杆11的限制,调节相邻检测杆11之间的距离,从而适配不同壁厚的套管,同时也方便对检测杆进行更换。继续参考图4,第一杆部121的两端均开设有朝向第二杆部122的第一固定孔;第二杆部122对应两个第一固定孔同轴开设有第二固定孔,利用螺栓同时穿入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从而实现第一杆部121和第二杆部122的固定。
参考图5和图6,第二检测工具2上开设有检测口21,检测口21的两内侧面均为斜面214,且检测口21的两内侧面之间间距由外向内逐渐缩小。第二检测工具2的宽度等于套管的外径,测量套管高度的同时能够对套管端面的直径进行检测,提高了第二检测工具2检测的多样性。
继续参考图6,检测口21包括高度合格区212(检测口21的中间部位)和高度不合格区,高度不合格区又分为第一高度不合格区211(检测口21的最外侧部位)和第二高度不合格区213(检测口21的最内侧部位)。检测时,套管能够越过第一高度不合格区213进入到高度合格区212且无法进入到第二高度不合格区213即为高度合格的套管,不满足此条件的套管均为高度不合格的套管(包括无法进入到检测口21内的套管)。
继续参考图6,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在检测套管高度时能够更加快速识别到高度合格区212,在高度合格区212对应的检测口21侧壁上开设有标准线22。
本实施例中,以先检测套管通孔是否合格,再检测套管高度是否合格的顺序对检测过程进行说明。
对套管通孔的检测具体为:将待检测套管堆放在检测平台3上,利用挡板32将堆放在水平检测面31上的套管一端对齐,相邻套管并排靠在一起。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在检测套管通孔是否合格之前先对应套管的壁厚调节相邻检测杆11的间距,使间距为套管壁厚的两倍。工作人员在用第一检测工具1进行检测时,能够使10根检测杆11分别插入到一根套管内,即利用第一检测工具1能够一次检测10根套管,检测效率获得大大提高。
套管插入端111能够穿过待检测套管的通孔,且待检测套管能够顺利套在检测杆11的插入段112上,则待检测套管为通孔合格套管;若套管插入端111不能穿过待检测套管通孔,则带检测套管为通孔不合格套管。
通孔检测合格的套管能够在将检测杆11立起时从插入段112滑动到存放段113上。当检测杆11上插满套管时,利用记号笔沿套管的高度方向在套管表面做标记,移动第一检测工具1,将通孔合格的套管转移至套管高度检测的区域。
对套管高度的检测具体为:将待检测套管从检测口21塞入,查看套管是否能够卡在高度合格区212,能够卡在高度合格区212的套管为高度合格套管,不满足此条件的套管均为不合格套管。因为检测口21的间距向内逐渐缩小,对于能够卡在高度合格区212内的套管,还要绕套管轴线至少旋转一周才能完成对套管两端面任意位置的间距(即高度)进行检测。根据套管表面的标记,工作人员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套管是否已经旋转了一周,同时也可以判断套管是否已经完成了对套管通孔进行了检测;若待检测套管能够顺利旋转一圈,且转动过程中实时与与高度合格区212相对的内壁抵接,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合格套管,并将高度合格套管转移至合格套管区。
相比相关技术中对套管的检测,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在提高了套管的检测效率,同时减少了时间和人力的消耗,降低了零件的检测成本的消耗。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一检测工具(1)对待检测套管的通孔进行检测,利用第二检测工具(2)对待检测套管的高度进行检测;第一检测工具(1)包括多根并排间隔设置的检测杆(11)以及设置于多根检测杆(11)一端用于固定多根检测杆(11)的限位杆(12),检测杆(11)远离限位杆(12)的一端为套管插入端(111),检测杆(11)的直径小于套管的内径;通孔检测具体为:
1-1、将待检测套管堆放在检测平台(3)上,利用检测杆(11)的套管插入端(111)沿检测平台(3)反复插向待检测套管;
1-2、若套管插入端(111)穿过待检测套管通孔且待检测套管套设在检测杆(11)外部,则待检测套管为通孔合格套管;然后移动第一检测工具(1),将通孔合格套管转移;
1-3、若套管插入端(111)不能穿过待检测套管通孔,则待检测套管为通孔不合格套管;
1-4、重复上述操作,将通孔合格套管筛选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检测工具(2)上开设有检测口(21),检测口(21)的两内侧面均为斜面(214),且检测口(21)的两内侧面之间的间距由外向内逐渐缩小,检测口(21)包括高度合格区(212)和高度不合格区;高度检测具体为:
2-1、若待检测套管的高度大于检测口(21)的高度,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
2-2、若待检测套管的高度不大于检测口(21)的高度,将待检测套管平行于检测口(21)的高度放置于检测口(21),若待检测套管的两端与检测口(21)相对的内壁抵接时待检测套管位于高度合格区(212),轴向转动待检测套管,对待检测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进行检测,若待检测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均与检测口(21)相对的内壁抵接,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合格套管,将高度合格套管转移;若待检测套管任意位置的高度未与检测口(21)相对的内壁抵接,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
2-3、若待检测套管的两端与检测口(21)相对的内壁抵接时待检测套管位于高度不合格区,则待检测套管为高度不合格套管;
2-4、重复上述操作,将高度合格的套管筛选出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待检测套管套设在检测杆(11)外部时,沿套管的高度方向在套管表面做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套管通孔检测前,将检测平台(3)上的待检测套管沿同一方向码放整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平台(3)包括水平检测面(31)以及垂直固定连接于水平检测面(31)的挡板(3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杆(11)包括插入段(112)以及与插入段(112)一端固定连接的存放段(113),通孔插入端位于存放段(113)远离存放段(113)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检测杆(11)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套管壁厚的二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口(21)自第二检测工具(2)外部向检测口(21)的内部依次为第一高度不合格区(211)、高度合格区(212)和第二高度不合格区(2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套管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度合格区(212)的检测口(21)侧壁上开设有标准线(22)。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