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总体上涉及无线电天线领域,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基站天线通常置于露天工作,直接受到自然界中暴风雨、冰雪、沙尘以及太阳辐射等的侵袭,致使天线系统精度降低、寿命缩短和工作可靠性差。因此,需要在基站天线中安装天线罩(英文为:radome)来保护天线系统免受外部环境影响。
为了稳固天线罩、防止天线罩倾倒而损坏天线系统,通常还需要额外地安装天线罩支承件来支承天线罩。由于设计误差和制造公差等原因,如何以高效且可靠的方式安装天线罩支承件,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缺陷的基站天线。
按照本公开,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和安装在所述反射板上的天线罩支承件,其中,所述反射板包括主体部和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至少包括与反射板的主体部相连并且相对于反射板的主体部折弯的第一区段,其中,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或上方安装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元件阵列,其中,所述天线罩支承件包括用于支撑天线罩的支承部和用于与反射板相配合的配合部,其中,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设有第一支承件限位部,并且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设有第一反射板限位部,所述第一支承件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反射板限位部相配合,以用于至少在宽度方向h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第一反射板限位部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构成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从而防止由于制造误差的原因而导致天线罩支承件的安装变得困难或者使得稳定性变差。此外,在第一反射板限位部与第一支承件限位部之间能够实现两者的紧密配合,由此至少改善天线罩支承件在宽度方向h上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件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配合部上的第一突出部,并且第一反射板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突出部构造用于卡接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至少在宽度方向h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承件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反射板限位部相配合,以用于至少在宽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v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构成为在所述配合部上的沿长度方向v伸出的延伸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设有第二支承件限位部,并且在反射板的折弯部上设有第二反射板限位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板限位部与第二支承件限位部相配合,以用于至少在前后方向f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板限位部设置在折弯部的第一区段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承件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配合部上的第二突出部,并且第二反射板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折弯部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突出部构造用于卡接到第二凹槽上,所述第二凹槽能至少在前后方向f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还设有过盈弹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盈弹性部抵靠在反射板的折弯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盈弹性部抵靠在反射板的折弯部的第一区段的内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盈弹性部一体成型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盈弹性部构成为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的中空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罩支承件构成为注塑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盈弹性部的表面上具有摩擦增强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天线包括多个天线罩支承件,所述多个天线罩支承件在长度方向v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罩支承件在宽度方向h上从反射板的第一侧跨接到对置的第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还包括与第一区段相连的第二区段和与第二区段相连的第三区段,所述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一区段折弯,并且所述第三区段相对于第二区段折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段相对于反射板的主体部的折弯度处于85度至95度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一区段的折弯度处于85度至95度之间,并且所述第三区段相对于第二区段的折弯度处于85度至95度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段相对于反射板的主体部向前或向后折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一区段向左或向右折弯,所述第三区段相对于第二区段向前或向后折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折弯部上安装有移相网络和/或馈电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折弯部的第三区段上安装有移相网络和/或馈电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罩支承件构成为弧形支承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天线罩支承件的支承部内设有开口,借助于所述开口能够安装用于辐射元件的寄生元件。
附图说明
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a示出图1中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b示出图1中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c示出图1中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仰视图;
图2d示出沿着图2b中的剖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a示出本公开的反射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b示出本公开的反射板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c示出本公开的反射板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4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罩支承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b示出4a中的天线罩支承件的示意性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x和y之间”和“在大约x和y之间”应当解释为包括x和y。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大约x和y之间”的意思是“在大约x和大约y之间”,并且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从大约x至y”的意思是“从大约x至大约y”。
在说明书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说明书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说明书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辞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辞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在基站天线中,天线罩是保护天线系统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构。天线罩在电气性能上具有良好的电磁波穿透特性,机械性能上能经受外部恶劣环境(例如暴风雨、冰雪、沙尘以及太阳辐射等)的作用。通常在基站天线中还会附加地安装天线罩支承件以用于支承天线罩,从而进一步稳固天线罩,防止天线罩倾倒而损坏天线系统。
参照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立体图。基站天线整体上用附图标记100表示。如图所示,基站天线100包括反射板101、安装在反射板101上的天线罩支承件102、馈电板(未示出)以及安装在馈电板上的辐射元件阵列103。天线罩支承件102可以支承未示出的天线罩,以保持天线罩的稳定性并且保护在天线罩内部的、安装在反射板101上的功能器件、例如辐射元件阵列103等。
参照图2a,示出了图1中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俯视图;参照图2b,示出了图1中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侧视图;参照图2c,示出了图1中的基站天线的示意性仰视图;参照图2d,示出了沿着图2b中的剖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在本公开中,辐射元件阵列103可以成行成列地安装在基站天线100的反射板101上或上方。这些辐射元件阵列103可以沿长度方向v从基站天线100的下端部延伸到上端部,长度方向v可以是基站天线100的纵轴线l的方向或者与纵轴线l平行。该长度方向v垂直于宽度方向h和前后方向f。这些辐射元件阵列可以从馈电板起沿着前后方向f向前延伸。这些辐射元件阵列例如可以是辐射元件的线性辐射元件阵列或者辐射元件的二维辐射元件阵列。在当前实施例中,仅示例性地示出了两个辐射元件阵列,分别为一个4x2的低频带辐射元件阵列和一个8x2的高频带辐射元件阵列。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反射板101上可以安装有多个辐射元件阵列(例如多个高频带辐射元件阵列和/或多个低频带辐射元件阵列)。
在本公开中,反射板101可以包括主体部1011和折弯部1012。主体部1011可以构成为基本上平坦的平面,在所述主体部1011上或上方可以安装有一系列功能部件、例如馈电板以及辐射元件阵列103。折弯部1012可以构成为处于主体部1011侧向、例如两侧的折弯结构。
参照图3a,示出了本公开的反射板10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面图。图1示出的实施例对应于反射板101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3a所示,反射板101可以包括处于中间的主体部1011和处于两侧的折弯部1012,也就是说,在主体部1011两侧可以分别具有一个折弯部1012。主体部1011可以构成为一个带有基本上平坦表面的主区段,在其上或上方可以安装有辐射元件阵列103,以用于接收和/或发射射频信号。折弯部1012可以构成为多区段式结构、例如多区段式钩型结构,其可以包括与主体部1011相连并相对于主体部发生折弯的第一区段1012'、与第一区段1012'相连并相对于第一区段发生折弯的第二区段1012”和与第二区段1012”相连并相对于第二区段发生折弯的第三区段1012”'。在第一实施例中,两侧的折弯部1012彼此朝向地折弯,换句话说,两侧的第三区段1012”'彼此间的距离比两侧的第一区段1012'彼此间的距离更短。第一区段1012'相对于主体部1011大致折弯90°并且从主体部1011基本上垂直向下地延伸。第二区段1012”相对于第一区段1012'大致折弯90°并且向内(即左侧的第二区段向右,而右侧的第二区段向左)延伸。第三区段1012”'相对于第二区段1012”大致折弯90°并且从第二区段1012”基本上垂直向上地延伸。
参照图3b,示出了本公开的反射板101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面图。如图3b所示,反射板101可以包括处于中间的主体部1011和处于两侧的折弯部1012。主体部1011可以构成为一个带有基本上平坦表面的主区段。折弯部1012可以构成为多区段式结构、例如多区段式钩型结构,其可以包括与主体部1011相连并相对于主体部发生折弯的第一区段1012'、与第一区段1012'相连并相对于第一区段发生折弯的第二区段1012”和与第二区段1012”相连并相对于第二区段发生折弯的第三区段1012”'。在第二实施例中,两侧的折弯部1012彼此背离地折弯,换句话说,两侧的第三区段1012”'彼此间的距离比两侧的第一区段1012'彼此间的距离更长。第一区段1012'相对于主体部1011大致折弯90°并且从主体部1011基本上垂直向下地延伸。第二区段1012”相对于第一区段1012'大致折弯90°并且向外(即左侧的第二区段向左,而右侧的第二区段向右)延伸。第三区段1012”'相对于第二区段1012”大致折弯90°并且从第二区段1012”基本上垂直向上地延伸。
参照图3c,示出了本公开的反射板101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剖面图。如图3c所示,反射板101可以包括处于中间的主体部1011和处于两侧的折弯部1012。主体部1011可以与折弯部1012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附加的连接装置进行接合。主体部1011可以构成为一个带有基本上平坦表面的主区段。折弯部1012可以包括与主体部1011相连并相对于主体部发生折弯的第一区段1012'。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区段1012'相对于主体部1011大致折弯90°并且从主体部1011基本上垂直向下地延伸。
应理解的是,本公开中上面提及的折弯部1012的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折弯部1012还可以具有其他合适的变型方案。
在本公开中,折弯部1012的结构设计可以是有利的:第一,本公开的折弯部102具有扼流效果,这对天线的射频性能、例如辐射方向图是有利的;第二,本公开的折弯部1012还可以起到承载作用(例如可以在折弯部102上安装移相网络和/或馈电网络104)。参照图2c和图2d,在折弯部1012、例如折弯部1012的第三区段1012”'上可以固定有安装支架105,在所述安装支架105上可以安装用于辐射元件阵列103的移相网络和/或馈电网络104。由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紧凑的结构。有利地,在折弯部1012与移相网络和/或馈电网络104之间可以不存在电连接,这有利于改善基站天线100的无源互调性能。
在本公开中,天线罩支承件102也可以成行成列地安装在天线的反射板101上,以用于为天线罩提供足够的支承。从图1、图2a和2c中可见,天线罩支承件102可以沿宽度方向h从反射板101(例如主体部1011)的第一侧跨接到对置的第二侧。天线罩支承件102可以沿长度方向v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地布置,并且在两个相邻的天线罩支承件102之间可以布置有若干个辐射元件103。天线罩支承件102可以沿着前后方向f从反射板101起向前延伸并且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高度可以高于辐射元件102,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辐射元件103,防止天线罩压到辐射元件103而造成损坏。
接下去借助于附图4a、4b详细阐述根据本公开的天线罩支承件。参照图4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罩支承件的示意性立体图;参照图4b,示出了4a中的天线罩支承件的示意性正视图。
在本公开中,天线罩支承件102可以构成为一个弧形注塑件,其可以沿宽度方向h从反射板101(主体部1011)的第一侧跨接到对置的第二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站天线的性能测试、例如振动测试中,需要对天线罩支承件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其中,天线罩支承件在宽度方向上的稳定性对于基站天线的机械和电性能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接下去将详细阐述根据本公开的天线罩支承件如何以可靠且高效的方式安装在反射板上、尤其是确保天线罩支承件在宽度方向上的稳定性。
如图1、图4a所示,天线罩支承件102可以包括用于支撑天线罩的支承部1021和用于与反射板101相配合的配合部1022。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上可以设有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相应地,在反射板101的主体部1011上设有与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相配的第一反射板限位部1013。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和第一反射板限位部1013相配合,以用于至少在反射板101的宽度方向h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102的位置。
在本公开中,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与反射板101的主体部1011的配合可以是有利的:第一,天线罩支承件102的安装能够通过“形状配合”的方式实现,无需耗费的安装工序;第二,与反射板101的折弯部1012不同地,反射板101的主体部1011构成为基本上平坦的平面,从而反射板101的主体部1011的制造精度不会由于折弯而带来额外的误差,也就是说,反射板101的主体部1011可以具有较高的制造精度。由此,第一反射板限位部1013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构成在反射板101的主体部1011上,从而防止由于制造误差的原因而导致天线罩支承件102的安装变得困难或者使得稳定性变差。根据本公开,在第一反射板限位部1013与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之间能够实现两者的紧密配合,由此至少改善天线罩支承件102在宽度方向h上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可以是一体成型在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上的部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也可以是加装在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上的部件。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可以构成为设置在配合部1022上的第一突出部1023,所述第一突出部可以在长度方向v上伸出于配合部1022本体。相应地,第一反射板限位部1013可以构成为设置在反射板101的主体部1011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1013也可以在长度方向v上延伸。第一突出部1023可以构造用于卡接到第一凹槽1013上,第一凹槽1013至少能在宽度方向h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在图1的局部放大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突出部1023与第一凹槽1013的接合。在本公开中,第一凹槽1013能够以较高精度构成,实现了第一突出部1023与第一凹槽1013的紧密配合,有利地防止了凹槽过窄或过宽的尺寸,从而避免了在凹槽过窄的情况下困难的安装或者在凹槽过宽的情况下配合的不足的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承件限位部1023和第一反射板限位部1013可以具有任意其他适宜形式。例如第一支承件限位部还可以构成为设置在配合部上的卡扣部,该卡扣部可以从配合部朝向反射板的主体部延伸。相应地,第一反射板限位部可以构成为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的限位孔。由此,在将天线罩支承件安装至反射板的过程中,只需直接将天线罩支承件上的卡扣部扣入反射板上的相应限位孔中即可完成安装。在此,卡扣部可以在宽度方向h、长度方向v和前后方向f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与反射板的主体部的配合是有利的:与反射板的折弯部不同地,反射板的主体部构成为基本上平坦的平面,从而反射板的主体部的制造精度不会由于折弯而带来额外的误差,也就是说,反射板的主体部可以具有比折弯部更高的制造精度。由此,第一反射板限位部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构成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从而防止由于制造误差的原因而导致天线罩支承件的安装变得困难或者使得稳定性变差。根据本公开,在第一反射板限位部与第一支承件限位部之间能够实现两者的紧密配合,由此至少改善天线罩支承件在宽度方向h上的稳定性。
在本公开中,在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上还可以设有第二支承件限位部1024,并且在反射板101的折弯部1012上设有第二反射板限位部1014,所述第二反射板限位部与第二支承件限位部相配,以用于至少在反射板101的前后方向f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102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承件限位部1024可以构成为设置在配合部1022上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1024可以在宽度方向h上伸出于配合部1022本体。相应地,第二反射板限位部1014可以构成为设置在反射板101的折弯部1012、例如第一区段1012'上的第二凹槽。第二突出部1024可以构造用于卡接到第二凹槽1014上。在图4a的局部放大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突出部1024与第二凹槽1014的配合。在本公开中,借助于第二突出部1024与第二凹槽1014之间的紧密配合,能至少在前后方向f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在本公开中,在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上还可以设有过盈弹性部106,过盈弹性部106可以一体成型在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上。参照图4a,过盈弹性部106可以构成在配合部1022的端部上并且构成为中空部。天线罩支承件102的配合部1022可以至少部分区段地穿过反射板101上的通槽,过盈弹性部106可以由此过盈地抵靠在反射板101的折弯部1012、例如第一区段1012'的内表面上。根据本公开,在过盈弹性部与反射板的折弯部之间的过盈配合,由此进一步至少改善天线罩支承件在宽度方向h上的稳定性。此外,借助于过盈弹性部与反射板的过盈配合,有利地防止了天线罩支承件在反射板上发生倾斜或者偏转。
在本公开中,在天线罩支承件102上、例如在其支承部1021内可以设有开口1025,借助于所述开口能够安装寄生元件或者射频调试元件。参照图1,用于相应的辐射元件的寄生元件(为了清晰而未示出)可以穿过相应的开口1025布置在辐射元件周围或者布置在相邻辐射元件之间。这些寄生元件典型地用于改善辐射元件阵列的波束成形。例如,一部分寄生元件例如可以构成为用于调节辐射元件阵列的波束宽度,而另一部分寄生元件可以构成为用于提高相邻辐射元件之间的隔离度。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质上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
1.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和安装在所述反射板上的天线罩支承件,其中,所述反射板包括主体部和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至少包括与反射板的主体部相连并且相对于反射板的主体部折弯的第一区段,其中,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或上方安装有一个或多个辐射元件阵列,其中,所述天线罩支承件包括用于支撑天线罩的支承部和用于与反射板相配合的配合部,其中,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设有第一支承件限位部,并且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设有第一反射板限位部,所述第一支承件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反射板限位部相配合,以用于至少在宽度方向h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承件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配合部上的第一突出部,并且第一反射板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反射板的主体部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突出部构造用于卡接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凹槽至少在宽度方向h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和/或,
所述第一支承件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反射板限位部相配合,以用于至少在宽度方向h和长度方向v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和/或,
所述第一突出部构成为在所述配合部上的沿长度方向v伸出的延伸条;和/或,
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设有第二支承件限位部,并且在反射板的折弯部上设有第二反射板限位部;和/或,
所述第二反射板限位部与第二支承件限位部相配合,以用于至少在前后方向f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板限位部设置在折弯部的第一区段上;和/或,
第二支承件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配合部上的第二突出部,并且第二反射板限位部构成为设置在折弯部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突出部构造用于卡接到第二凹槽上,所述第二凹槽能至少在前后方向f上限制天线罩支承件的位置;和/或,
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还设有过盈弹性部;和/或,
所述过盈弹性部抵靠在反射板的折弯部上;和/或,
所述过盈弹性部抵靠在反射板的折弯部的第一区段的内表面上;和/或,
所述过盈弹性部一体成型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和/或,
所述过盈弹性部构成为在天线罩支承件的配合部上的中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天线罩支承件构成为注塑件;和/或,
所述过盈弹性部的表面上具有摩擦增强结构;和/或,
所述基站天线包括多个天线罩支承件,所述多个天线罩支承件在长度方向v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罩支承件在宽度方向h上从反射板的第一侧跨接到对置的第二侧;和/或,
所述折弯部还包括与第一区段相连的第二区段和与第二区段相连的第三区段,所述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一区段折弯,并且所述第三区段相对于第二区段折弯;和/或,
所述第一区段相对于反射板的主体部的折弯度处于85度至95度之间;和/或,
所述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一区段的折弯度处于85度至95度之间,并且所述第三区段相对于第二区段的折弯度处于85度至95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段相对于反射板的主体部向前或向后折弯;和/或,
所述第二区段相对于第一区段向左或向右折弯,所述第三区段相对于第二区段向前或向后折弯;和/或,
在所述折弯部上安装有移相网络和/或馈电网络;和/或,
在所述折弯部的第三区段上安装有移相网络和/或馈电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罩支承件构成为弧形支承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罩支承件的支承部内设有开口,借助于所述开口能够安装用于辐射元件的寄生元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