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结构体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42


    本发明涉及天线结构体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包含天线电极层的天线结构体及包含该天线结构体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wi-fi、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无线通信技术与显示装置结合,例如以智能手机的形式实现。该情况下,天线与上述显示装置结合而能够实施通信功能。

    最近,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将用于进行超高频带通信的天线与上述显示装置结合。

    例如,在最近的5g高频带通信的情况下,由于波长变得更短,可能发生信号的收发信被中断的情况,此外,能够收发信的频带变窄而可能容易出现信号损失、信号中断。为此,对于具有期望的方向性、增益和信号效率的高频天线的需求正在提高。

    此外,由于搭载有天线的显示装置变得更加轻薄,上述天线所占的空间也会减少。为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同时实现高频、宽带信号收发信存在局限。

    例如,韩国公开专利第2013-0095451号公开了一种与显示面板一体化的天线,但是没有提供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3-0095451号



    技术实现要素:

    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一课题提供具有提高了的辐射可靠性和空间利用性的天线结构体。

    本发明的一课题提供具有提高了的辐射可靠性和空间利用性的显示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1.一种天线结构体,其包含:显示装置的中框架;形成于上述中框架上的介电层、以及配置于上述介电层上且包含辐射图案的天线电极层。

    2.如上述项1所述的天线结构体,上述中框架作为针对上述辐射图案的接地层来提供。

    3.如上述项2所述的天线结构体,上述中框架的面电阻为1ω/□以下。

    4.如上述项1所述的天线结构体,上述天线电极层进一步包含:从上述辐射图案延伸的传输线;以及与上述传输线的末端连接的信号焊盘。

    5.如上述项4所述的天线结构体,上述天线电极层进一步包含在上述信号焊盘周围与上述传输线和上述信号焊盘电分离、物理分离的接地焊盘。

    6.如上述项1所述的天线结构体,上述辐射图案包含网格结构。

    7.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中框架、配置于上述中框架的上表面之上的显示面板、配置于上述中框架的下表面之下且包含主板的驱动控制部、配置于上述中框架上的介电层、以及配置于上述介电层上且包含辐射图案的天线电极层。

    8.如上述项7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介电层和上述天线电极层配置于上述中框架和上述驱动控制部之间。

    9.如上述项8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驱动控制部包含形成于与上述天线电极层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辐射孔。

    10.如上述项7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介电层形成于上述中框架和上述显示面板之间,且上述天线电极层在上述介电层的下表面上贯通上述中框架而配置。

    11.如上述项10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介电层作为上述显示面板的保护层来提供。

    12.如上述项7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介电层和上述天线电极层在上述中框架的上述上表面之上依次配置。

    13.如上述项12所述的显示装置,上述介电层和天线电极层与上述显示面板的外周部相邻配置。

    14.如上述项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进一步包含将上述显示装置折叠的可挠部,上述显示面板包含借助上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上述中框架包含借助上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上述驱动控制部包含借助上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驱动控制部和第二驱动控制部,上述介电层包含借助上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介电层和第二介电层,上述天线电极层包含借助上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天线电极层和第二天线电极层。

    15.如上述项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在与上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可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依次层叠上述第一框架、上述第一介电层和上述第一天线电极层,在与上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可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依次层叠上述第二框架、上述第二介电层和上述第二天线电极层。

    16.如上述项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进一步包含:在上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可见面和上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可见面之上分别配置的第一外覆窗和第二外覆窗;以及与上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外周部相邻且在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一外覆窗之间、或者与上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外周部相邻且在上述第二框架和上述第二外覆窗之间配置的第三天线电极层。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天线结构体可以在显示装置所包含的中框架(midframe)上依次层叠介电层和天线电极层。上述中框架可以用作上述天线电极层的接地层。因此,无需追加的接地层,可以容易地实现纤薄(slim)形态的显示装置。

    上述天线电极层配置于显示面板之下,因能够防止上述显示面板所包含的电极、电路等产生的辐射干扰、电阻不匹配等。

    此外,通过调节上述介电层和上述天线电极层在上述中框架上配置的位置和方向,从而可以容易地调节天线信号的辐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是示出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结构体以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5和图6是示出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电极层的概略图。

    图7至图10是示出实施例的天线结构体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20、30、40、50、60、70、80:显示装置

    100:天线结构体110:中框架

    120:介电层130:天线电极层

    210:显示面板220:触摸传感器层

    230:光学层240:外覆窗

    250:支撑层300:驱动控制部

    310:辐射孔400:可挠部

    x、y:可见方向a、b:可见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提供配置于显示装置的中框架上的天线结构体以及包含该天线结构体的显示装置。通过将上述中框架用作接地层,可以容易地实现纤薄(slim)形态的显示装置。此外,能够提高信号效率和可靠性。

    上述天线结构体例如可以为以透明膜形态制作的微带贴片天线(microstrippatchantenna)。上述天线结构体例如可以在用于3g至5g移动通信的通信设备中应用。

    参照以下附图来更加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说明书中随附的以下附图用于例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起到使上述的发明内容以及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理解的作用,因而不应解释成本发明仅限于附图中所记载的事项。

    图1是示出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结构体以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参照图1,例示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可以包含:中框架110;形成于中框架110上的介电层120;以及配置于介电层120上且包含辐射图案的天线电极层130。

    中框架110位于显示面板210和驱动控制部300之间,可以固定显示面板210和驱动控制部300。例如,中框架110能够防止外部冲击导致的显示装置10的变形。此外,中框架110能够屏蔽显示面板210和驱动控制部300之间的信号干扰。

    一部分实施例中,中框架110可以包含金属板。上述金属板可以由选自由铝(al)、铜(cu)、银(ag)、金(au)、铂(pt)、钯(pd)、铬(cr)、钛(ti)、铜(cu)、钒(v)、钴(co)、镍(ni)、铁(fe)以及它们的合金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一部分实施例中,中框架110可以用作针对天线电极层130所包含的辐射图案的接地层。该情况下,无需追加构成针对上述辐射图案的接地层,因而能够实现纤薄(slim)形态的显示装置10。

    一部分实施例中,中框架110的面电阻可以为约1ω/□以下。在上述范围内,天线信号的可靠性和效率可以变佳。

    介电层120可形成于中框架110上。例如,介电层120可以直接形成于中框架110上。

    例如,借助介电层120,在天线电极层130和中框架110之间形成电容(capacitance)或电感(inductance),从而能够调节天线结构体100可以驱动或感应的频带。

    一部分实施例中,介电层120的介电常数可以在约1.5~12范围调节。在上述介电常数大于12的情况下,驱动频率过度减小而可能无法实现高频带中的驱动。

    一部分实施例中,介电层120可以在俯视方向上与天线电极层130整体重叠。

    介电层120可以包含透明树脂物质。例如,介电层120可以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二乙酰纤维素、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具有环系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尼龙、芳香族聚酰胺等酰胺系树脂;酰亚胺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砜系树脂;聚醚醚酮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乙烯醇系树脂;偏二氯乙烯系树脂;乙烯缩丁醛系树脂;烯丙基化物系树脂;聚甲醛系树脂;环氧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此外,也可以利用由(甲基)丙烯酸系、氨基甲酸酯系、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系、环氧系、有机硅系等热固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形成的透明膜作为介电层120。一部分实施例中,介电层120还可以包含光学透明粘着剂(opticallyclearadhesive:oca)、光学透明树脂(opticallyclearresin:ocr)等之类的粘接膜。

    一部分实施例中,介电层120可以包含硅氧化物、硅氮化物、硅氮氧化物、玻璃等之类的无机绝缘物质。

    一实施例中,介电层120可以以实质单层提供。一实施例中,介电层120也可以包含至少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

    天线电极层130可以配置于介电层120上,且可以包含辐射图案。例如,天线电极层130可以直接配置于介电层120上。

    参照图1,显示面板210可以配置于中框架110的上表面上。例如,显示面板210可以包含液晶、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等。

    例如,显示面板210可以包含配置于面板基板上的像素电极、像素限定膜、显示层、对电极以及封装层。

    上述面板基板可以包含柔性树脂物质,该情况下,上述图像显示装置可以作为柔性显示器来提供。

    在上述面板基板上可以形成包含薄膜晶体管(tft)的像素电路,且可以形成覆盖上述像素电路的绝缘膜。上述像素电极在上述绝缘膜上可以与例如tft的漏电极点连接。

    上述像素限定膜可以形成于上述绝缘膜上,使上述像素电极露出而定义像素区域。在上述像素电极上可以形成上述显示层,上述显示层可以包含例如液晶层或有机发光层。

    在上述像素限定膜和上述显示层上可以配置上述对电极。上述对电极例如可以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的共用电极或阴极(cathode)来提供。在上述对电极上可以层叠用于保护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封装层。

    参照图1,触摸传感器层220可以配置于显示面板210的上表面上。触摸传感器层220可以包含电阻式或电容式触摸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层220可以具有透光性。例如,可以包含透明的触摸电极和电极配线。

    例如,触摸传感器层220可以包含感应电极和迹线。例如,上述感应电极和上述迹线可以排列成能够以互电容(mutualcapacitance)方式驱动。例如,上述感应电极和上述迹线可以排列成能够以自电容(self-capacitance)方式驱动。

    借助排列有上述感应电极的区域,从而能够在触摸传感器层220上定义实质实现触摸感应的有源区域。上述有源区域与显示装置10的呈现图像的显示区域实质对应。

    参照图1,光学层230可以配置于触摸传感器层220的上表面上,但只要是显示面板210的上表面上,则所配置的位置没有限制。

    光学层230可以包含显示装置10所包含的多种光学膜或光学结构物,可以包含例如涂布型起偏器或偏光片。

    上述涂布型起偏器可以包含含有聚合性液晶化合物和二向色性染料的液晶涂层。该情况下,光学层230可以进一步包含用于向上述液晶涂层赋予取向性的取向膜。

    上述偏光片可以包含聚乙烯醇系起偏器以及附着于上述聚乙烯醇系起偏器的至少一面的保护膜。

    参照图1,外覆窗240可以配置于显示装置10的最外侧。例如,外覆窗240可以配置于光学层230的上表面上。

    外覆窗240可以保护显示装置10的内部部件免受外部的物理冲击或湿气、温度变化的影响。例如,外覆窗240可以由玻璃或增强塑料形成。

    一部分实施例中,在外覆窗240上表面上可以形成防反射层、防眩层、抗静电层、硬涂层、防污层等。

    参照图1,可以在显示面板210上表面上依次配置触摸传感器层220、光学层230以及外覆窗240。该情况下,触摸传感器层220的感应电极配置于包含起偏器或偏光片的光学层230下方,因此能够更加有效防止图案可见现象。

    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显示面板210上表面上依次配置光学层230、触摸传感器层220和外覆窗240。

    参照图1,驱动控制部300可以配置于中框架110的下表面下。例如,驱动控制部300可以包含主板。上述主板可以包含触摸传感器驱动电路、显示面板驱动电路和天线驱动ic芯片。

    上述天线驱动ic芯片可以与天线电极层130电连接。例如,上述天线驱动ic芯片与天线电极层130可以通过驱动配线来连接。

    例如,上述驱动配线可以通过显示装置10的外壳(下部金属壳)或内部部件之间的空间而沿着中框架110和介电层120的侧面延伸。借助沿着中框架110和介电层120的侧面延伸的上述驱动配线,从而上述天线驱动ic芯片与天线电极层130可以彼此连接。例如,上述驱动配线可以贯通中框架110和介电层120而将上述天线驱动ic芯片与天线电极层130连接。

    例如,上述驱动配线可以与位于驱动控制部300的内侧面的天线驱动ic直接连接,或者也可以在贯通驱动控制部300后与位于外侧面的天线驱动ic连接。

    参照图1,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可以配置于中框架110和驱动控制部300之间。由此,可以容易地实现背面辐射天线信号的显示装置10。此外,能够有效防止显示面板210和触摸传感器层220所包含的电极造成的信号干扰。

    图2~4是示出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结构体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参照图2,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可以配置于中框架110的下表面下的至少一部分。该情况下,支撑层250可以与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的外周部相邻配置。此外,支撑层250可以配置于驱动控制部300和中框架110之间。

    支撑层250可以使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在中框架110和驱动控制部300之间固定,能够防止外部冲击导致的上述辐射图案的损伤。

    例如,支撑层250可以包含粘着层、介电层或气隙(airgap)。例如,支撑层250可以包含由光学透明粘着剂(opticallyclearadhesive:oca)、光学透明树脂(opticallyclearresin:ocr)形成的膜。

    参照图2,驱动控制部300可以包含形成于与天线电极层130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辐射孔310。例如,辐射孔310可以在与形成有天线电极层130所包含的辐射图案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该情况下,辐射孔310能够有效防止驱动控制部300造成的信号损失。

    一部分例示性实施例中,参照图3,介电层120可以形成于中框架110和显示面板210之间,且天线电极层130可以贯通中框架110而配置于介电层120的下表面上。该情况下,显示面板210所包含的阴极电极层可以代行接地的功能。

    例如,介电层120可以作为显示面板210的保护层来提供。由于介电层120代行上述保护层的功能,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实现薄型结构的显示装置。

    例如,介电层120的厚度可以为约50~400μm,优选可以为约100~200μm。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有效防止显示面板因外部冲击而受到损伤,并且可以容易地实现具有薄型结构的显示装置。

    此外,介电层120可以在显示面板210和天线电极层130之间形成适当的距离而能够改善天线信号的可靠性和效率。

    例如,可以在中框架110和驱动控制部300之间形成支撑层250。该情况下,支撑层250的厚度可以与贯通中框架110后突出的天线电极层130的高度相同。

    参照图3,驱动控制部300可以包含形成于与天线电极层130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辐射孔310。辐射孔310可以防止驱动控制部300导致的信号损失。

    参照图4,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可以朝着中框架110的上表面之上依次配置。由此,可以容易地实现前面辐射天线信号的显示装置。此外,能够有效防止驱动控制部300导致的信号干扰而提高信号可靠性。

    参照图4,显示装置40可以进一步包含配置于显示面板210的上表面之上的外覆窗240,且可以进一步包含形成于外覆窗240和天线电极层130之间的支撑层250。

    支撑层250例如能够使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在中框架110上固定,减轻外部冲击造成的损伤。

    参照图4,可以使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与显示面板210的外周部相邻配置。由此,无需用于形成天线结构体100的另外的层,显示装置40的厚度可以变薄。

    例如,驱动控制部300可以进一步包含nfc模块、电池等。

    图5是示出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电极层的概略图。

    参照图5,天线电极层130可以包含辐射图案135、信号焊盘134和接地焊盘136。

    一部分实施例中,天线电极层130可以包含传输线和焊盘电极。

    上述传输线可以从辐射图案135分支而形成。上述焊盘电极可以包含信号焊盘134和接地焊盘136。

    可以在上述传输线的末端连接信号焊盘134。通过上述传输线,辐射图案135和信号焊盘134可以连接。一实施例中,上述传输线和信号焊盘134可以与辐射图案135一体地连接而作为单一构件提供。

    接地焊盘136可以将信号焊盘134置于其间而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例如,可以将信号焊盘134置于中间,在相对的位置成对形成。接地焊盘136与信号焊盘134可以按照预定的距离隔离。

    一实施例中,接地焊盘136可以以在信号焊盘134周围与上述传输线和信号焊盘134电分离、物理分离的方式配置。

    一部分实施例中,辐射图案135、信号焊盘134和接地焊盘136可以包含银(ag)、金(au)、铜(cu)、铝(al)、铂(pt)、钯(pd)、铬(cr)、钛(ti)、钨(w)、铌(nb)、钽(ta)、钒(v)、铁(fe)、锰(mn)、钴(co)、镍(ni)、锌(zn)、锡(sn)或它们的合金。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例如,为了实现低电阻,可以使用银(ag)或银合金(例如银-钯-铜(apc)合金)。通过使用上述金属和金属的合金作为辐射图案135和信号焊盘134,从而能够使天线电极的电阻大幅下降。因此,能够提高天线的信号效率以及可靠性。例如,在高频(赫兹,hz)带的信号的情况下,天线的电阻可以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通过减小天线的电阻,能够有效地对高频带的信号进行收发信。

    一部分实施例中,天线电极层130可以包含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锡锌(itzo)、锌氧化物(znox)之类的透明导电性氧化物。

    例示性实施例中,天线结构体100可以进一步包含配置在介电层120和天线电极层130之间的透明树脂膜。

    根据例示性实施例,辐射图案135、信号焊盘134和接地焊盘136可以形成于上述透明树脂膜上。

    一部分实施例中,辐射图案135、信号焊盘134和接地焊盘136也可以形成于上述透明树脂膜内部。例如,通过将形成有天线电极层130的上述透明树脂膜接合于介电层120上,从而可以制造天线结构体100。

    例如,上述透明树脂膜可以包含环状烯烃聚合物(co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液晶聚合物(lc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一部分实施例中,在介电层120和上述透明树脂膜之间也可以配置透明支撑层。上述透明支撑层能够使上述透明树脂膜和介电层120接合。

    例如,可以在上述透明树脂膜的上表面上形成上述透明支撑层。使上述透明支撑层接合于介电层120而能够制造天线结构体100。上述透明支撑层可以包含由光学透明粘着剂(opticallyclearadhesive:oca)、光学透明树脂(opticallyclearresin:ocr)形成的膜。

    一部分实施例中,接地焊盘136可以以与中框架110电分离、物理分离的方式配置。

    例如,接地焊盘136和中框架110可以利用介电层120来分离进行上下配置。因此,借助介电层120,接地焊盘136与中框架110可以电绝缘。由此,可以容易地实现信号效率和可靠性优异的天线结构体及包含该天线结构体的纤薄形态的显示装置。

    图6是示出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电极层的概略图。

    参照图6,天线电极层130可以包含网格结构138。例如,天线电极层130所包含的辐射图案135可以包含网格结构138。如图6所示,辐射图案135、上述传输线、信号焊盘134和接地焊盘136可以包含网格结构138。

    例示性实施例中,网格结构138的线宽可以为2μm~10μm,厚度可以为10nm~500nm。在上述线宽和厚度范围内,网格结构138能够在确保透过性的同时将电阻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一部分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电阻增加导致的信号损失,信号焊盘134和接地焊盘136可以由实心(solid)图案形成。

    例如,天线电极层130通过包含网格结构138,从而能够提高天线结构体的透过率。该情况下,即使天线电极层130配置于中框架110的可见侧一面,也能够防止被使用者可见。

    此外,在天线电极层130包含网格结构138的情况下,即使为了实现透明显示装置而利用透明膜形成中框架110,也可以与形成天线电极层130的位置无关地有效防止天线电极层130可见。

    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以在天线电极层130周围配置虚设网格层139。借助虚设网格层139,能够使天线电极层130周围(例如,辐射图案135周围)的电极排列均一化而防止上述网格结构或其所包含的电极线被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可见。

    例如,将网格金属层形成于介电层120上,且将上述网格金属层沿着预定的区域切断,从而可以使虚设网格层139与辐射图案135、信号焊盘134等电隔离、物理隔离。

    图7~10是示出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结构体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参照图7~10,显示装置50、60、70、80可以进一步包含将其折叠的可挠部400。在将可挠部400折叠的情况下,显示装置50可以分为第一单元51和第二单元52,显示装置60可以分为第一单元61和第二单元62,显示装置70可以分为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显示装置80可以分为第一单元81和第二单元82。

    例如第一单元51、61、71、81可以包含第一显示面板211、第一框架111、第一驱动控制部301、第一介电层121和第一天线电极层131。第二单元52、62、72、82可以包含第二显示面板212、第二框架112、第二驱动控制部302、第二介电层122和第二天线电极层132。

    例如,显示面板210借助可挠部400所形成的折叠可以分为第一显示面板211和第二显示面板212,中框架110借助可挠部400所形成的折叠可以分为第一框架111和第二框架112,驱动控制部300借助可挠部400所形成的折叠可以分为第一驱动控制部301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02,介电层120借助可挠部400所形成的折叠可以分为第一介电层121和第二介电层122,天线电极层130借助可挠部400所形成的折叠可以分为第一天线电极层131和第二天线电极层132。

    例如,可挠部400可以与第一单元51、61、71、81和第二单元52、62、72、82一体地构成。例如,可挠部400也可以与第一单元51、61、71、81和第二单元52、62、72、82单独地形成后连接。

    例如,可挠部400可以包含可折叠的第三显示面板,且上述第三显示面板可以与第一显示面板211和第二显示面板212一体地连接而形成单一的显示面板210。该情况下,显示面板210可以为柔性(flexible)显示面板。

    例如,在包含第一显示面板211、第二显示面板212和上述第三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210上可以形成一体地构成的外覆窗240。

    例如,可挠部400可以与第一外覆窗241和第二外覆窗242一体地构成,且可以包含可折叠的第三外覆窗。

    例如,可以在第一显示面板211上配置第一外覆窗241,在第二显示面板212上配置第二外覆窗242,在上述第三显示面板上配置上述第三外覆窗。

    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显示面板211的可见面a和第二显示面板212的可见面b之上分别配置第一外覆窗241和第二外覆窗242。

    一部分例示性实施例中,可挠部400可以进一步包含支撑显示面板平展的辅助枢轴。例如,上述辅助枢轴可以形成于上述第三显示面板的下表面之下。

    参照图7,在与第一显示面板211的可见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可以依次层叠第一框架111、第一介电层121和第一天线电极层131。在与第二显示面板212的可见方向y相反的方向上可以依次层叠第二框架112、第二介电层122和第二天线电极层132。

    该情况下,在显示面板210和天线电极层130之间配置有中框架110,因而能够借助中框架110而防止它们之间的信号干扰。此外,由于在可见方向x的相反方向上配置天线电极层,因而可以容易地实现背面辐射显示装置。

    一部分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包含与第一显示面板211的外周部相邻且配置于第一框架111和第一外覆窗241之间的第三天线电极层。在上述第三天线电极层和第一框架111之间可以形成第三介电层。由此,可以实现能够同时进行前面和背面辐射的显示装置。

    参照图8,显示装置60可以进一步包含形成于第二驱动控制部302和第二框架112之间的第二支撑层252。例如,第二支撑层252可以与第二介电层122和第二天线电极层132的外周部相邻配置。

    该情况下,第二驱动控制部302可以包含形成于与第二天线电极层132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第二辐射孔312。例如,第二辐射孔312可以在与形成有第二天线电极层132所包含辐射图案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

    例如,由于第二驱动控制部302包含第二辐射孔312,因而能够通过第二驱动控制部302来有效防止天线信号被屏蔽的问题。

    虽未图示,但显示装置60可以进一步包含形成于第一驱动控制部301和第一框架111之间的第一支撑层。例如,上述第一支撑层可以与第一介电层121和第一天线电极层131的外周部相邻配置。该情况下,第一驱动控制部301与第二驱动控制部302同样可以包含形成于与第一天线电极层131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第一辐射孔。

    参照图9,第二介电层122可以形成于第二框架112和第二显示面板212之间,且第二天线电极层132可以在第二介电层122上在与第二显示面板212的可见方向y相反的方向上贯通第二框架112而配置。

    例如,第二显示面板212可以作为第二天线电极层132的接地层来提供。例如,第二显示面板212所包含的阴极电极可以作为第二天线电极层132的接地层来提供。该情况下,第二天线电极层132在第二介电层122上可以在与上述阴极电极所存在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

    例如,在第二框架112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02之间形成第二支撑层252。该情况下,第二支撑层252的厚度可以与贯通第二框架112后突出的第二天线电极层132的高度相同。

    参照图9,第二驱动控制部302可以包含形成于与第二天线电极层132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第二辐射孔312。第二辐射孔312能够有效防止第二驱动控制部302造成的天线信号损失。

    虽未图示,第一介电层121可以形成于第一框架111和第一显示面板211之间,且第一天线电极层131可以在第一介电层121上在与第一显示面板211的可见方向x相反的方向上贯通第一框架111而配置。

    此外,第一驱动控制部301可以包含形成于与第一天线电极层131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第一辐射孔。

    参照图10,可以进一步包含与第二显示面板212的外周部相邻且配置于第二框架112和第二外覆窗242之间的第三天线电极层133。在第三天线电极层133和第一框架111之间可以形成第三介电层123。

    该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实现信号在可见方向y上辐射的前面辐射显示装置。此外,由于第三天线电极层133与第二显示面板212的外周部相邻,而非构成另外的层,因而能够防止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

    一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三天线电极层133和第一外覆窗241或第二外覆窗242之间配置支撑层250。由此,能够有效防止第三天线电极层133因外部冲击而发生损伤。


    技术特征:

    1.一种天线结构体,其包含:

    显示装置的中框架、

    形成于所述中框架上的介电层、以及

    配置于所述介电层上且包含辐射图案的天线电极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结构体,所述中框架作为针对所述辐射图案的接地层来提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结构体,所述中框架的面电阻为1ω/□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结构体,所述天线电极层进一步包含:从所述辐射图案延伸的传输线、以及与所述传输线的末端连接的信号焊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结构体,所述天线电极层进一步包含在所述信号焊盘周围与所述传输线和所述信号焊盘电分离、物理分离的接地焊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结构体,所述辐射图案包含网格结构。

    7.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

    中框架、

    配置于所述中框架的上表面之上的显示面板、

    配置于所述中框架的下表面之下且包含主板的驱动控制部、

    配置于所述中框架上的介电层、以及

    配置于所述介电层上且包含辐射图案的天线电极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介电层和所述天线电极层配置于所述中框架和所述驱动控制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驱动控制部包含形成于与所述天线电极层所配置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辐射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介电层形成于所述中框架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且所述天线电极层在所述介电层的下表面上贯通所述中框架而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介电层作为所述显示面板的保护层来提供。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介电层和所述天线电极层在所述中框架的所述上表面之上依次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介电层和天线电极层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外周部相邻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进一步包含将所述显示装置折叠的可挠部,

    所述显示面板包含借助所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

    所述中框架包含借助所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所述驱动控制部包含借助所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驱动控制部和第二驱动控制部,

    所述介电层包含借助所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介电层和第二介电层,

    所述天线电极层包含借助所述可挠部形成的折叠而划分的第一天线电极层和第二天线电极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在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可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一介电层和所述第一天线电极层,

    在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可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二介电层和所述第二天线电极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进一步包含:

    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可见面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可见面之上分别配置的第一外覆窗和第二外覆窗;以及

    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外周部相邻且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一外覆窗之间、或者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外周部相邻且在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二外覆窗之间配置的第三天线电极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天线结构体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的天线结构体包含显示装置的中框架、形成于中框架上的介电层以及配置于介电层上且包含辐射图案的天线电极层。通过将中框架用作天线电极层的接地层,从而能够实现纤薄形态的显示装置,能够提高信号的效率和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秉搢;柳汉燮;朴东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0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15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