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中,已知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排气管在发动机与主框架之间通过,催化净化器分别设置在排气管和消音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在排气管中的催化净化器被配置在与主框架重叠的位置,位于接近乘员的腿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40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鞍乘型车辆中,由于成为高温的催化净化器接近乘员的腿,因此希望将催化净化器从乘员远离而配置。此外,在以往的鞍乘型车辆中,由于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主框架从外侧与催化净化器重叠,因此,难以确保用于配置催化净化器的空间大,考虑排气系统的组装性会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使催化净化器远离乘员而配置,并且能够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1具备:
车架10,其具有: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座椅框架19,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方延伸,支承乘员用的座椅14;以及后框架20,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座椅框架19连接;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管35,其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
消音器36,其与所述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连接;以及
催化净化器57,其配置于所述消音器36内,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取入向所述发动机11供给的进气气体的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被设置在比所述发动机11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所述消音器36内的所述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所述主框架16、所述座椅框架19以及所述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中,并且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催化净化器57在沿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平面图中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
车架10,其具有: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座椅框架19,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方延伸,支承乘员用的座椅14;以及后框架20,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座椅框架19连接;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管35,其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
消音器36,其与所述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连接;以及
催化净化器57,其配置于所述消音器36内,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取入向所述发动机11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41被设置在比所述发动机11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所述消音器36内的所述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所述主框架16、所述座椅框架19以及所述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中,并且配置在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的凹部81中。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消音器36通过紧固部60而被紧固于所述排气管35的所述后端部35a,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紧固部60设置在比所述主框架16靠前方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将进气气体导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内的管道74,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承接从所述管道74导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的进气气体的下壁部78;和从所述下壁部78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的外侧壁部79,所述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所述外侧壁部79的下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壁部79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壁部79具备:第1弯曲部79a,其从下壁部78立起;以及第2弯曲部79b,其在所述第1弯曲部79a的上方反曲,并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所述第1弯曲部79a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大的方式弯曲,所述第2弯曲部79b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小的方式弯曲。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催化净化器57从所述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外侧壁部79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中收纳有净化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元件71,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能够供所述空气滤清器元件71进出的开口部76和封闭所述开口部76的盖77,所述开口部76配置在所述催化净化器57的上方,从所述空间70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消音器36内,在比所述催化净化器57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第2催化净化器58。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设置有从所述消音器36的外侧覆盖所述催化净化器57的催化净化器罩67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的车体罩45,所述车体罩45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催化净化器罩67的延伸部45a。
发明效果
鞍乘型车辆具备:车架,其具备从前立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从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并支承乘员用的座椅的座椅框架、以及从主框架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框架连接的后框架;发动机,其支承于车架;排气管,其从发动机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消音器,其与排气管的后端部连接;以及催化净化器,其配置于消音器中,取入向发动机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被设置在比发动机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消音器内的催化净化器被配置在由主框架、座椅框架以及后框架包围的空间中,并且与空气滤清器盒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配置在由主框架、座椅框架和后框架包围的空间中,因此能够远离乘员地配置催化净化器。另外,由于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与空气滤清器盒重叠,因此能够利用空气滤清器盒侧方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催化净化器在沿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平面图中与空气滤清器盒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车架,其具备从前立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从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并支承乘员用的座椅的座椅框架、以及从主框架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座椅框架连接的后框架;发动机,其支承于车架;排气管,其从发动机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消音器,其与排气管的后端部连接;以及催化净化器,其配置于消音器中,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取入向发动机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被设置在比发动机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消音器内的催化净化器被配置在由主框架、座椅框架以及后框架包围的空间中,并且配置在设置于空气滤清器盒的凹部中。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配置在由主框架、座椅框架和后框架包围的空间中,因此能够远离乘员地配置催化净化器。此外,由于催化净化器配置在设置于空气滤清器盒的凹部中,因此能够利用凹部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消音器通过紧固部而紧固于排气管的后端部,紧固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在比主框架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主框架不易成为消音器的紧固部的障碍,消音器的组装性良好。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空气滤清器盒具备将进气气体导入空气滤清器盒内的管道,空气滤清器盒具备承接从管道导入空气滤清器盒的进气气体的下壁部和从下壁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的外侧壁部,催化净化器配置在外侧壁部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下壁部和外侧壁部对从管道导入空气滤清器盒的进气气体的气流进行搅拌,能够使进气气体在空气滤清器盒内高效地流动。此外,能够利用外侧壁部下方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外侧壁部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
根据该结构,由于外侧壁部弯曲,因此能够高效地搅拌进气气体的流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外侧壁部具备:第1弯曲部,其从下壁部立起;以及第2弯曲部,其在第1弯曲部的上方反曲,并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第1弯曲部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大的方式弯曲,第2弯曲部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小的方式弯曲。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弯曲部及第2弯曲部,能够使进气气体在空气滤清器盒内高效地流动,并且能够在第1弯曲部及第2弯曲部的侧方确保空间,容易配置催化净化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催化净化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外侧壁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外侧壁部的侧方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空气滤清器盒中收纳有净化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元件,空气滤清器盒具备能够供空气滤清器元件进出的开口部和封闭开口部的盖,开口部配置在催化净化器的上方,从空间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空气滤清器元件经由催化净化器上方的开口部进出空气滤清器盒,维护性良好。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消音器内,在比催化净化器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第2催化净化器。
根据该结构,通过了催化净化器的废气通过第2催化净化器,从而能够高效地净化废气。由于第2催化净化器位于比催化净化器更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2催化净化器远离乘员而配置。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设置有从消音器的外侧覆盖催化净化器的催化净化器罩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空气滤清器盒的车体罩,车体罩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催化净化器罩的延伸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覆盖空气滤清器盒的车体罩覆盖催化净化器罩,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降低催化净化器的到达乘员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车架的右视图。
图3是自动二轮车的前后的中间部的右视图。
图4是从右侧的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消音器以及空气滤清器盒的侧视图。
图5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消音器的前部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3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4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3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空气滤清器盒以及消音器的平面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0:车架;
11:发动机;
14:座椅;
15:前立管;
16:主框架;
20:后框架;
19:座椅框架;
35:排气管;
35a:后端部;
36:消音器;
41:空气滤清器;
45:后侧罩(车体罩);
45a:延伸部;
57:催化净化器;
58:第2催化净化器;
60:紧固部;
67:催化净化器罩;
70:空间;
71:空气滤清器元件;
74:管道;
76:开口部;
77:盖;
78:下壁部;
79:外侧壁部;
79a:第1弯曲部;
79b:第2弯曲部;
81: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右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支承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的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4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
图2是车架10的右视图。
参照图1和图2,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端;左右一对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下框架17,其在前立管15从主框架16的下方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底部框架18,其从下框架17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分别与主框架16的下端部连接。
此外,车架10具备: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9,其从左右的主框架16的上部分别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后框架20,其从左右的主框架16的下部分别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框架19连接。
前立管15及下框架17与前轮2同样地位于车宽的中央。
各主框架16具备从前立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上部21和从主框架上部21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框架部22。
座椅框架19从主框架上部21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
后框架20从枢轴架部22的上下的中间部向后上方延伸。
底部框架18的后端部与枢轴框架部22的下端部连接。
前叉12借助贯插于前立管15中的转向轴(未图示),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10。转向用的把手25设置在前叉12的上端部。前轮2轴支于设置在前叉12的下端部的车轴2a。
摆臂13轴支于枢轴26,该枢轴26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部22。枢轴26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地延伸。
摆臂13具备:左右一对臂部13a,其在后轮3的左右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梁13b,其在后轮3的前方将臂部13a左右连接。
在摆臂13中,配置在左右的枢轴框架部22之间的臂部13a的前端部轴支于枢轴26,摆臂13以枢轴26为中心上下摆动。
后轮3轴支于设置在左右臂部13a的后端部的车轴3a。
自动二轮车1具有架设在摆臂13的前部与车架10之间的后悬架27。后悬架27在横梁13b的前方配置在左右的臂部13a之间,位于车宽的中央。
发动机11在主框架上部21的下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下框架17与枢轴框架部22之间,并固定于车架10。
发动机11包括:曲轴箱31,其支承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曲轴(未图示);以及气缸部32,其设置在曲轴箱31的前部的上部。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5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的排气口向下方引出并向后方延伸。在排气管35的下游端连接有消音器36。
曲轴箱31的后部是收纳变速器的变速箱部31a。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后轮3的驱动链条39而被传递到后轮3。
在气缸部32的前表面的进气口安装有调整进气量的节气门体40。
取入向发动机11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41被设置在比气缸部32及节气门体40靠后方的位置。
燃料箱42在主框架16的上方配置在前立管15与座椅14之间。
自动二轮车1具备:前罩43,其从前方覆盖前立管15;左右一对前侧罩44,其从侧方覆盖车架10的前部的上部及燃料箱42;左右一对后侧罩45(车体罩),其从侧方覆盖座椅14的下方的车体;以及后罩46,其从上方覆盖座椅14的后方的车体。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驱动链条39的链罩47。
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8被安装于前叉12。
供就座于座椅14的乘员放脚的左右一对踏板49安装于左右的枢轴框架部22的下端部,位于枢轴26的前下方。
在将脚放置于踏板49的状态下,乘员的腿通过枢轴框架部22的外侧方,从踏板49沿着枢轴框架部22向上方的座椅14侧延伸。
供就座于座椅14的后部的同乘者放置脚的左右一对双人用踏板23设置在后框架20的下部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
图3是自动二轮车1的前后的中间部的右视图。在图3中,示出了前侧罩44及后侧罩45被拆下的状态。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主框架16的枢轴框架部22在发动机11的后方上下延伸。
枢轴框架部22具有与后框架20的前端部连接的连接部50。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连接部50从枢轴框架部22的后部向后方突出。连接部50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形成为随着从枢轴框架部22侧靠向后方而末端变细的三角形状。连接部50设置在枢轴框架部22的上下的中间部,位于枢轴26的后上方。
后框架20从后方插入连接部50的后端部。后框架20从连接部50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框架19连接。
参照图1和图3,排气管35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向前下方延伸后,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后方呈u字状折回,从气缸部32的一侧方(右侧方)通过并向后方延伸。
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位于变速器箱部31a的上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枢轴框架部22的前方且气缸部32的后方。此外,后端部35a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比气缸部32靠外侧且比枢轴框架部22靠内侧的位置。
消音器36的排气的气流中的上游端36a与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连接。
消音器36相对于枢轴框架部22及后框架20从车宽方向内侧通过并向后方延伸。
图4是从右侧的车宽方向外侧观察消音器36和空气滤清器盒41的侧视图。在图4中,未图示后述的催化净化器罩67。
参照图3及图4,消音器36具备:后方延伸管55,其从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向后方延伸;以及消音器主体部56,其与后方延伸管55的后部连接。
后方延伸管55的前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大致水平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后方延伸管55的后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向后上方延伸。
在后方延伸管55的前部,在上游端36a的后方(下游)设置有保持催化净化器57的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在内部保持催化净化器57,是在后方延伸管55中形成为直径比与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前后连续的部分大的筒状部。
此外,在后方延伸管55的后端部处的、催化净化器57的下游,收纳有第2催化净化器58。即,在后方延伸管55中支承有催化净化器57和第2催化净化器58。
催化净化器57和第2催化净化器58分别具有筒状的催化净化器壳和收纳在该催化净化器壳内的催化剂体。该催化剂体以废气能够流通的方式形成,在催化剂体载持有分解废气成分的催化净化器物质(例如铂、铑及钯)。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前部的下部的外侧面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前侧固定部55b。前侧固定部55b位于车架10的连接部50的上方。
消音器主体部56是直径比后方延伸管55大的筒体,具备由设在内部的隔壁分隔出的多个膨胀室。
后方延伸管55的后端部插入在消音器主体部56的前端部,第2催化净化器58以支承于后方延伸管55的状态位于消音器主体部56的内部。
在消音器主体部56的上表面部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后侧固定部56a。
通过多个上述膨胀室而降低了排气音的废气从消音器主体部56的后端的排出口56b被向外部排出。
消音器主体部56的前端通过焊接部56c而与后方延伸管55的后部接合。关于消音器36,通过焊接将后方延伸管55与消音器主体部56一体化,因此,后方延伸管55与消音器主体部56例如不会通过解除螺栓等的紧固而容易分离。
如图1所示,消音器36从位于后轮3的后部上方的排出口56b延伸到位于枢轴框架部22的前方的上游端36a,消音器36在前后方向上比较长。
消音器36通过设置在消音器36的前端即上游端36a上的紧固部60而紧固于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
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与消音器36的上游端36a在紧固部60处嵌合,该嵌合的部分通过紧固部件61而被紧固。
在此,后端部35a插入并嵌合在上游端36a的内周,但也可以构成为上游端36a的外周嵌合于后端部35a的内周。
紧固部件61具有卷绕在消音器36的上游端36a的外周的带部件61a和将带部件61a的两端部彼此连接的螺栓61b。
带部件61a在螺栓61b被拧入时会缩径。紧固部件61通过利用带部件61a的缩径所产生的束缚力来压缩紧固部60,将后端部35a与上游端36a紧固。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紧固部60位于枢轴框架部22的前方且气缸部32的后方。此外,紧固部60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位于变速器箱部31a的上方且枢轴框架部22的上端22a(图1)的下方。此外,紧固部60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比气缸部32靠外侧且比枢轴框架部22靠内侧的位置。
这样,由于紧固部60设置在枢轴框架部22的前方,因此在对紧固部60进行紧固时,枢轴框架部22不易成为障碍,能够通过紧固部件61容易地对紧固部60进行紧固。此外,由于紧固部60位于比枢轴框架部22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车宽方向紧凑地设置紧固部60和紧固部件61。
图5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消音器36的前部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沿图3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3、图5及图6,在车架10上设置有支承消音器36的前部的板状的消音器撑架63。消音器撑架63配置在比枢轴26靠上方的位置。
消音器撑架63具有固定在枢轴框架部22的内侧面上的框架固定部64和从框架固定部64向后上方延伸的消音器安装部65。
框架固定部64利用从车宽方向内侧贯插的多个螺栓64a而紧固在枢轴框架部22的内侧面。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消音器安装部65从枢轴框架部22与后框架20之间向连接部50的上方延伸。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消音器安装部65的上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消音器36的前侧固定部55b重叠。
用于将消音器36的前部固定于消音器撑架63的消音器固定螺栓66被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至消音器安装部65的上部,并紧固于前侧固定部55b。
此外,在消音器安装部65的上部设置有固定后侧罩45(图1)的下部的罩固定部65a。后侧罩45的下部以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罩固定部65a重叠的状态固定于罩固定部65a。
消音器36的后部借助后侧固定部56a而紧固于后框架20的后部。
在后方延伸管55上设置有从上方及侧方对设置在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中的催化净化器57进行覆盖的催化净化器罩67。
催化净化器罩67是沿着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的板状部件,配置在相对于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外周在径向上分离的位置。催化净化器罩67设置在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大致全长范围。催化净化器罩67配置在消音器安装部65的上方。
催化净化器罩67至少覆盖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上表面及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上部的外侧面。
此外,在消音器主体部56安装有从上方及外侧方覆盖消音器主体部56的消音器罩68(图1)。
参照图3和图4,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盒41配置在由主框架16、座椅框架19和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中。空气滤清器盒41配置在座椅14的下方。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盒41是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从空气滤清器盒41的后部靠向前部而变小的箱状部件。空气滤清器盒41的上表面部41a除了后端侧的部分之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大致水平地沿前后方向延伸。
空气滤清器盒41的内部空间被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盒41内的空气滤清器元件71分隔成空气滤清器盒41的后部侧的污浊侧72和空气滤清器盒41的前部侧的清洁侧73。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盒41的后表面部41b以沿着后轮3的前部的上部的方式前低后高地倾斜。空气滤清器元件71是将空气滤清器盒41的内部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的板状部件,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元件71在后表面部41b的前方以前低后高的姿态与后表面部41b大致平行地配置。
在位于空气滤清器元件71的后方的污浊侧72,设置有向空气滤清器盒41内导入作为进气气体的外部空气的管状的管道74。
将空气滤清器盒41连接到节气门体40的连接管75被设置在位于空气滤清器元件71的前方的清洁侧73。
从管道74导入污浊侧72的进气气体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71而被净化,流入清洁侧73,通过连接管75流入节气门体40(图1),并从节气门体40被供给到气缸部32。
在空气滤清器盒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部41c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开口部76(参照图7)和封闭开口部76的盖77。盖77相对于空气滤清器盒41拆装自如。
在拆下盖77的状态下,空气滤清器元件71能够从开口部76相对于空气滤清器盒41进出。
图7是沿图4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4和图7,在如图7那样从后方侧观察时,空气滤清器盒4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部41d大致铅直地上下延伸。
管道74贯通清洁侧73侧的上表面部41a,并在清洁侧73内向下方延伸。
管道74在清洁侧73内在车宽方向上靠近内侧面部41d侧地配置,比外侧面部41c接近内侧面部41d。管道74沿着内侧面部41d向下方延伸。详细而言,管道74以随着靠向下方而接近内侧面部41d的方式稍微倾斜。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管道74沿着空气滤清器盒41的后表面部41b前低后高地倾斜。
设置在管道74的上端部的进气气体的入口74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设置在管道74的下端部的进气气体的出口74b朝向下方开口。管道74的出口74b位于清洁侧73的上下高度的中间部。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盒41的下表面部41e大致水平地前后延伸。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盒41的前表面部41f从下表面部41e的前缘前高后低地向前方延伸并与上表面部41a连接。
下表面部41e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构成污浊侧72的下表面部。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前表面部41f的后端部构成污浊侧72的前表面部72a的下部。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空气滤清器盒41的前表面部41f中,比污浊侧72的前表面部72a靠前侧的部分构成清洁侧73的下表面部。
参照图7,污浊侧72的下表面部具有:下壁部78,其位于管道74的出口74b的正下方,与出口74b的开口对置;以及外侧壁部79,其从下壁部78的车宽方向的外缘部78a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下壁部78的车宽方向的内缘部与内侧面部41d的下缘连接。另外,外缘部78a以及后述的上端79a1和下端79b1在图7中用黑点(黑圈)表示位置。
下壁部78是大致水平的。下壁部78的外缘部78a是下壁部78与外侧壁部79的下端之间的边界。下壁部78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致水平地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但只要与出口74b的开口对置,则也可以倾斜或稍微弯曲。
出口74b在平面图中从上方与下壁部78重叠。
外侧壁部79相对于管道74的出口74b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
外侧壁部79从下壁部78的外缘部78a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与外侧面部41c的下缘连接。外侧壁部79位于空气滤清器元件71及开口部76的下方。
外侧壁部79是从外缘部78a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外侧壁部79整体来看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
外侧壁部79构成使空气滤清器盒4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及上方凹陷的凹部81。凹部81是构成空气滤清器盒41的外壳的壁部向空气滤清器盒41的内侧凹陷的部分。
详细来说,外侧壁部79具有:第1弯曲部79a,其从下壁部78的外缘部78a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立起;第2弯曲部79b,其在第1弯曲部79a的上方相对于第1弯曲部79a反曲而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以及连接部79c,其将第1弯曲部79a的上端79a1与第2弯曲部79b的下端79b1连接。
第1弯曲部79a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大的方式弯曲。第1弯曲部79a的弯曲圆弧的中心相对于外侧壁部79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第2弯曲部79b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小的方式弯曲。第2弯曲部79b的弯曲圆弧的中心相对于外侧壁部79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连接部79c从第1弯曲部79a的上端79a1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呈直线状延伸并与第2弯曲部79b的下端79b1连接。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部79c,而直接连接第1弯曲部79a的上端79a1与第2弯曲部79b的下端79b1。
此外,在污浊侧72在外侧面部41c的上部设置有上侧倾斜面80,该上侧倾斜面80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从管道74流入污浊侧72的进气气体w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流动。
从入口74a吸入到管道74中的进气气体w从出口74b向污浊侧72内的下方吹出,吹到下壁部78而被承接。
由下壁部78承接的进气气体w沿着第1弯曲部79a、连接部79c、以及第2弯曲部79b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流动。在此,由于第1弯曲部79a弯曲,因此能够使吹到下壁部78的进气气体w顺畅地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流动。
沿着第2弯曲部79b向上方流动的进气气体w以沿着污浊侧72的上部的壁面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内侧流动,进气气体w在污浊侧72的上部内回旋。由此,促进了污浊侧72内的进气气体w的搅拌,可以使进气气体w通过整个空气滤清器元件71。因此,能够高效地净化进气气体w。
图8是沿图3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4、图7和图8,连接管75的进气的入口75a在清洁侧73内开口,并与空气滤清器元件71的前表面相对。
连接管75向空气滤清器盒41的前方延伸,连接管75的前端与节气门体40连接。
空气滤清器盒41在左右座椅框架19的下方配置在车宽的中央部。
消音器36的催化净化器57相对于空气滤清器盒41设置在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外侧,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向自动二轮车1的发动机11等供给电力的箱状的电池82相对于空气滤清器盒41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外侧,并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这样,通过将重量比较大的催化净化器57和电池82分开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盒41的左右,能够使自动二轮车1的左右的重量良好地平衡。
参照图3、图4、图7以及图8,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消音器36的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主框架16、座椅框架19以及后框架20包围的上述空间70(图2、图3)中。消音器36通过配置在空间70中的消音器固定螺栓66而固定于消音器撑架63。
详细地说,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57在空间70的下部相对于枢轴架部22、连接部50及后框架20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催化净化器57相对于枢轴框架部22及踏板49(图1)配置在后方。
此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57的前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后悬架27重叠,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57的后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空气滤清器盒41的下部的外侧壁部79重叠。
这样,通过将催化净化器57设置在枢轴框架部22的后方,能够使催化净化器57远离乘员的腿,能够降低催化净化器57对乘员的热影响。此外,在空间70中,能够利用车架10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后悬架27和空气滤清器盒41的外侧壁部7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空间来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
图9是从上方观察空气滤清器盒41和消音器36的平面图。
参照图7和图9,消音器36的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盒41的外侧壁部79的第2弯曲部79b的正下方,在平面图中,催化净化器57从下方与外侧壁部79重叠。此外,催化净化器57的至少一部分(催化净化器57的上部)位于比空气滤清器盒41的下壁部78靠上方的位置。即,催化净化器57的上部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盒41的凹部81内。
因此,能够利用外侧壁部79的下方及外侧方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
此外,外侧壁部79以沿着催化净化器保持部55a的上部的圆弧状的外形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在外侧壁部79的下方配置催化净化器57,同时确保污浊侧72的容量较大。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空气滤清器盒41的开口部76和盖77在空间70中配置在催化净化器57的上方。因此,在使空气滤清器元件71相对于开口部76进出时,催化净化器57不易成为障碍,维护性良好。
由于在消音器36上设置有覆盖催化净化器57的催化净化器罩67(图3),因此能够通过催化净化器罩67降低对乘员的热影响。
参照图1和图8,后侧罩45是从外侧覆盖空气滤清器盒41的车体罩。后侧罩45在下部具有比空气滤清器盒41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45a,延伸部45a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催化净化器罩67。因此,能够通过催化净化器罩67和延伸部45a有效地降低对乘员的热影响。
此外,延伸部45a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并隐藏消音器固定螺栓66和前侧固定部55b。
设置在后框架20的下部的双人用踏板23(图1、图3)相对于后侧罩45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双人用踏板23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催化净化器57的后部重叠。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10,其具备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6、从主框架16向后方延伸并支承乘员用的座椅14的座椅框架19、以及从主框架16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框架19连接的后框架20;发动机11,其支承于车架10;排气管35,其从发动机11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消音器36,其与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连接;以及催化净化器57,其配置于消音器36中,取入向发动机11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41被设置在比发动机11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消音器36内的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主框架16、座椅框架19以及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中,并且与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主框架16、座椅框架19和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中,因此能够远离乘员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另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由于催化净化器57与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因此能够利用空气滤清器盒41的侧方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
此外,催化净化器57在沿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平面图中与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10,其具备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6、从主框架16向后方延伸并支承乘员用的座椅14的座椅框架19、以及从主框架16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框架19连接的后框架20;发动机11,其支承于车架10;排气管35,其从发动机11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消音器36,其与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连接;以及催化净化器57,其配置于消音器36中,取入向发动机11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41被设置在比发动机11靠后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消音器36内的催化净化器57被配置在由主框架16、座椅框架19以及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中,并且配置在设置于空气滤清器盒41的凹部81中。
根据该结构,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主框架16、座椅框架19和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中,因此能够远离乘员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此外,由于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设置于空气滤清器盒41的凹部81中,因此能够利用凹部81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
此外,消音器36通过紧固部60而紧固于排气管的后端部35a,紧固部60在侧视观察车辆时设置在比主框架16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主框架16不易妨碍到消音器36的紧固部,消音器36的组装性良好。
此外,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将进气气体导入空气滤清器盒41内的管道74,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承接从管道74导入空气滤清器盒41的进气气体的下壁部78和从下壁部78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的外侧壁部79,催化净化器57被配置在外侧壁部79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下壁部78和外侧壁部79对从管道74导入空气滤清器盒41的进气气体的气流进行搅拌,能够使进气气体在空气滤清器盒41内高效地流动。此外,能够利用外侧壁部79下方的空间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
此外,外侧壁部79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
根据该结构,由于外侧壁部79弯曲,因此能够高效地搅拌进气气体的流动。
此外,外侧壁部79具备:第1弯曲部79a,其从下壁部78立起;以及第2弯曲部79b,其在第1弯曲部79a的上方反曲,并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第1弯曲部79a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大的方式弯曲,第2弯曲部79b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小的方式弯曲。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弯曲部79a及第2弯曲部79b,能够使进气气体在空气滤清器盒41内高效地流动,并且能够在第1弯曲部79a及第2弯曲部79b的侧方确保空间,容易配置催化净化器57。
此外,催化净化器57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外侧壁部79重叠。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外侧壁部79的侧方紧凑地配置催化净化器57。
此外,在空气滤清器盒41中收纳有净化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元件71,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能够供空气滤清器元件71进出的开口部76和封闭开口部76的盖77,开口部76配置在催化净化器57的上方,从空间70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空气滤清器元件71经由催化净化器57的上方的开口部76进出空气滤清器盒41,维护性良好。
此外,在消音器36内,在比催化净化器57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第2催化净化器58。
根据该结构,通过了催化净化器57的废气通过第2催化净化器58,从而能够高效地净化废气。由于第2催化净化器58位于比催化净化器57更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2催化净化器58远离乘员而配置。
此外,设置有从消音器36的外侧覆盖催化净化器57的催化净化器罩67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空气滤清器盒41的后侧罩45,后侧罩45具备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催化净化器罩67的延伸部45a。
根据该结构,由于覆盖空气滤清器盒41的后侧罩45覆盖催化净化器罩67,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降低催化净化器57的到达乘员的热量。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侧壁部79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外侧壁部只要从下壁部78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从下壁部78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直线延伸的斜面部。此外,外侧壁部例如也可以由从下壁部78大致铅直地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和从该纵壁部的上端大致水平地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壁部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的鞍乘型车辆、以及具备四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
车架(10),其具有: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座椅框架(19),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方延伸,支承乘员用的座椅(14);以及后框架(20),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座椅框架(19)连接;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管(35),其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
消音器(36),其与所述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连接;以及
催化净化器(57),其配置于所述消音器(36)中,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取入向所述发动机(11)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41)被设置在比所述发动机(11)靠后方的位置,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所述消音器(36)内的所述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所述主框架(16)、所述座椅框架(19)和所述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内,并且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净化器(57)在沿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平面图中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重叠。
3.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
车架(10),其具备: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座椅框架(19),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方延伸,支承乘员用的座椅(14);以及后框架(20),其从所述主框架(16)向后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座椅框架(19)连接;
发动机(11),其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排气管(35),其从所述发动机(11)的排气口向车辆后方延伸;
消音器(36),其与所述排气管(35)的后端部(35a)连接;以及
催化净化器(57),其配置于所述消音器(36)中,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取入向所述发动机(11)供给的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盒(41)被设置在比所述发动机(11)靠后方的位置,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在所述消音器(36)内的所述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由所述主框架(16)、所述座椅框架(19)和所述后框架(20)包围的空间(70)内,并且配置在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的凹部(8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音器(36)通过紧固部(60)而被紧固于所述排气管(35)的所述后端部(35a),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所述紧固部(60)设置在比所述主框架(16)靠前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将进气气体导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内的管道(74),
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承受从所述管道(74)导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的进气气体的下壁部(78);和从所述下壁部(78)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的外侧壁部(79),
所述催化净化器(57)配置在所述外侧壁部(79)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壁部(79)以随着靠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壁部(79)具备:第1弯曲部(79a),其从所述下壁部(78)立起;以及第2弯曲部(79b),其在所述第1弯曲部(79a)的上方反曲,并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延伸,
所述第1弯曲部(79a)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大的方式弯曲,所述第2弯曲部(79b)以越靠向上方斜率越小的方式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净化器(57)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外侧壁部(79)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中收纳有净化进气气体的空气滤清器元件(71),
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具备能够供所述空气滤清器元件(71)进出的开口部(76)和封闭所述开口部(76)的盖(77),
所述开口部(76)配置在所述催化净化器(57)的上方,从所述空间(70)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消音器(36)内,在比所述催化净化器(57)靠后方的位置配置有第2催化净化器(58)。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设置有从所述消音器(36)的外侧覆盖所述催化净化器(57)的催化净化器罩(67)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盒(41)的车体罩(45),
所述车体罩(45)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催化净化器罩(67)的延伸部(45a)。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