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缸套。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大缸径发动机爆压、升功率等指标的提升,要求气缸套壁厚更厚、缸内冷却更强。然而,现有结构中,气缸套壁厚越厚,缸内冷却效果越差,需要找到气缸套壁厚与缸内冷却的平衡点,气缸套壁厚和缸内冷却相互制约,限制了发动机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缸套,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气缸套壁厚和缸内冷却相互制约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缸套,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用于靠近活塞上止点的一端为第一端;
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侧壁中的液冷通道,所述液冷通道环绕所述本体的周向设置;
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侧壁内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一端与所述液冷通道的进液部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外界供液管路连通;所述出液通道一端与所述液冷通道的出液部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相应的外界回液管路连通。
可选地,包括多个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液冷通道包括第一环形通道,多个所述进液通道沿所述第一环形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的进液部连通。
可选地,各所述进液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液冷通道包括第二环形通道,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环形通道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间隔设置;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端的侧壁中还设置串流通道,所述串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之间,且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一端为第二端,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较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远离所述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的侧壁中设置有多个所述串流通道,多个所述串流通道沿所述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各所述串流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包括多个所述出液通道,多个所述出液通道沿所述第二环形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的出液部连通,并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一端为第二端;
所述液冷通道包括第三环形通道和至少一个中间环形通道,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三环形通道、各所述中间环形通道以及所述第一环形通道依次且间隔设置,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三环形通道连通,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连通,相邻的两个环形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串流通道。
可选地,包括多个所述出液通道,各所述出液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和/或,相邻的两个环形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多个串流通道,各所述串流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缸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气缸套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缸套中液冷通道以及进液通道、出液通道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液冷通道以及进液通道、出液通道等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本体;2-第一端;21-液冷通道;211-第一环形通道;212-第二环形通道;22-进液通道;23-出液通道;24-串流通道;3-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缸套包括:
本体1,本体1用于靠近活塞上止点的一端为第一端2;
设置于第一端2侧壁中的液冷通道21,液冷通道21环绕本体1的周向设置;
设置于第一端2侧壁内的进液通道22和出液通道23,进液通道22一端与液冷通道21的进液部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相应的外界供液管路连通;出液通道23一端与液冷通道21的出液部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相应的外界回液管路连通。
通常发动机缸内靠近活塞上止点的一端温度较其他部位的温度更高,因此,其降温需求也较其他部位更强烈,而现有技术中,气缸套壁厚和缸内冷却相互制约,因而,大大限制了发动机的发展。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缸套在本体1用于靠近活塞上止点的一端(即上述第一端2)的侧壁中设置环绕本体1周向的液冷通道21,并设置用于连通液冷通道21的进液部与外界供液管路的进液通道22、以及用于连通液冷通道21的出液部与外界回液管路的出液通道23,使冷却液由进液通道22进入液冷通道21,再经出液通道23排出。排出的冷却液即能够带走气缸套的部分热量,从而起到冷却气缸套的第一端2、为缸内降温的作用。第一端2的侧壁中液冷通道21、进液通道22以及出液通道23的设置,使得冷却液是在本体1的侧壁中流动,这相比于冷却液在气缸套外表面进行冷却,冷却液与缸内的距离更小,冷却效果更好,从而能够降低气缸套壁厚对缸内冷却效果的制约作用,使得缸内亦即气缸套温度较高的部位的冷却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发动机的性能能够得以进一步提升。
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气缸套壁厚来消除液冷通道21、进液通道22以及出液通道23等对气缸套强度的削弱。
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气缸套包括多个进液通道22,以增大冷却液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端2的冷却更为均匀、冷却效果也更好;液冷通道21则可以包括第一环形通道211,多个进液通道22沿第一环形通道211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均与第一环形通道211的进液部连通。
为了进一步增大冷却液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第一端2的冷却更为均匀、冷却效果更好,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各进液通道22均相对本体1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同时,各进液通道22可以沿第一环形通道211的周向均匀排布;当然,此时,出液通道23也可以包括沿本体1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多条,各出液通道23也可以均相对本体1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大冷却液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液冷通道21包括第二环形通道212,沿本体1的轴线方向,第二环形通道212与第一环形通道211间隔设置;上述出液通道23与第二环形通道212连通;
第一端2的侧壁中还设置串流通道24,串流通道24位于第一环形通道211与第二环形通道212之间,且一端与第一环形通道21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环形通道212连通。
进一步地,本体1上与第一端2相对的一端为第二端3,沿本体1的轴线方向,第二环形通道212较第一环形通道211远离第二端3。
本体1上越靠近上述第一端2的部位温度越高,使冷却液由相对远离第一端2的部位流入,再由相对靠近第一端2的部位流出,相比于冷却液由温度较高处流入,再由温度较低处流出冷却效果更好。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2的侧壁中设置有多个串流通道24,多个串流通道24沿本体1的周向间隔设置,以提高冷却液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冷却效果更好。
为了使得对第一端2的冷却更为均匀,可选地,多个串流通道24可以在本体1的周向均匀排布。
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液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效果更好,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各串流通道24均可以相对本体1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此时,气缸套包括多个出液通道23时,多个出液通道23可以沿第二环形通道212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均与第二环形通道212的出液部连通,并相对本体1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本体1上与第一端2相对的一端为第二端3,为了提高冷却液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气缸套及缸内的冷却效果更好,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在第一环形通道211的基础上,液冷通道21还可以包括第三环形通道和至少一个中间环形通道,沿第一端2指向第二端3的方向,第三环形通道、各中间环形通道以及第一环形通道211依次且间隔设置,出液通道23与第三环形通道连通,进液通道22与第一环形通道211连通,相邻的两个环形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串流通道24。
进一步地,气缸套可以包括多个出液通道23,各出液通道23均相对本体1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以提高冷却液与本体1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冷却效果更好。
同理,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个环形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多个串流通道24,各串流通道24均相对本体1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具体设计本实施例提供的气缸套时,可以通过调整进液通道22和出液通道23的数量、直径、倾斜角度,或者调整环形通道的通道直径以及环形通道与缸孔距离等来调整冷却强度,从而实现对缸内冷却效果的精确控制。还可以通过气缸套强度与缸内冷却的协同设计满足发动机的设计需求,以满足发动机高爆压、大升功率的需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1.一种气缸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用于靠近活塞上止点的一端为第一端;
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侧壁中的液冷通道,所述液冷通道环绕所述本体的周向设置;
设置于所述第一端侧壁内的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一端与所述液冷通道的进液部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外界供液管路连通;所述出液通道一端与所述液冷通道的出液部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相应的外界回液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进液通道,所述液冷通道包括第一环形通道,多个所述进液通道沿所述第一环形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的进液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进液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通道包括第二环形通道,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环形通道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间隔设置;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端的侧壁中还设置串流通道,所述串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之间,且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一端为第二端,沿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环形通道较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远离所述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侧壁中设置有多个所述串流通道,多个所述串流通道沿所述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串流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出液通道,多个所述出液通道沿所述第二环形通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二环形通道的出液部连通,并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一端为第二端;
所述液冷通道包括第三环形通道和至少一个中间环形通道,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三环形通道、各所述中间环形通道以及所述第一环形通道依次且间隔设置,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三环形通道连通,所述进液通道与所述第一环形通道连通,相邻的两个环形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串流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缸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出液通道,各所述出液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和/或,相邻的两个环形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多个串流通道,各所述串流通道均相对所述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