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03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燃油供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如内燃机、外燃机、喷气发动机、电动机等。如内燃机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发动机最早诞生在英国,所以,发动机的概念也源于英语,它的本义是指那种“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外燃机,就是说它的燃料在发动机的外部燃烧,1816年由苏格兰的r.斯特林所发明,故又称斯特林发动机。发动机将这种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动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就是一种典型的外燃机,当大量的煤燃烧产生热能把水加热成大量的水蒸汽时,高压便产生了,然后这种高压又推动机械做功,从而完成了热能向动能的转变。明白了什么是外燃机,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内燃机。内燃机即往复活塞式发动机,这一类型的发动机与外燃机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燃料在其内部燃烧。内燃机的种类十分繁多,常见的汽油机、柴油机是典型的内燃机。

    然而,汽车用的发动机一般都为内燃机,一直以来影响汽车发动机油耗的因素有多种,包括车重、行驶路况、驾驶习惯以及发动机技术等。而传统的汽车供油系统无法依据发动机的工况变化而调整精确的供油量,导致发动机的油耗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汽车供油系统无法依据发动机的工况变化而调整精确的供油量,导致发动机的油耗增加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

    一种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该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包括:进油管、电控喷油器、进气管、发动机、进气调节机构、氧传感器以及控制机构;

    所述进油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控喷油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电控喷油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气管的中间区域连通,所述进气管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氧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中;

    所述进气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进气管的输入端;所述进气调节机构包括转动电机和风门,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风门的侧壁驱动连接,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进气管的管壁连接;所述进气管的输入端为圆形管体,所述风门为圆形板状结构,所述风门的形状大小与所述进气管相适配,所述风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中;所述转动电机通过驱动所述风门转动来调节所述进气管的进气量;

    所述电控喷油器、所述转动电机以及所述氧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还包括缸体温度传感器,所述缸体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内部以测试发动机缸体的温度,所述缸体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门远离所述转动电机的一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设于所述进气管的管壁并与所述进气管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的输入端设置有过滤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为金属橡胶过滤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为空调过滤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为通风过滤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电机为伺服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氧传感器为二线氧传感器。

    上述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的运行原理: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进气管会产生负压,一方面,使得进油管中的燃油经过电控喷油器进入到进气管中。另一方面,使得外界空气从进气管的输入端进入进气管中。外界空气在经过风门后携带着进气管中的燃油进入发动机中,达到给发动机供油的目的。氧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排气中含氧量的大小,并将相应的含氧量大小的信号值传送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根据接收到的发动机排气中含氧量的大小来调控电控喷油器和转动电机。一方面,通过调节电控喷油器的喷油孔径来调节发动机的供油量,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转动电机来调节风门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进气管的进气量。以达到精准地控制燃油和氧气的比例,从而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达到降低发动机油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10,该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10包括:进油管100、电控喷油器200、进气管300、发动机400、进气调节机构500、氧传感器600以及控制机构(图未示)。

    进油管100的输出端与电控喷油器200的输入端连通,电控喷油器200的输出端与进气管300的中间区域连通,进气管300的输出端与发动机400的输入端连通。氧传感器600设置在发动机400中。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氧传感器600为二线氧传感器6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氧传感器为四线氧传感器。进气调节机构500设置在进气管300的输入端。进气调节机构500包括转动电机510和风门520,转动电机510的输出轴与风门520的侧壁驱动连接,转动电机510与进气管300的管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转动电机510为步进电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电机510为伺服电机。进气管300的输入端为圆形管体,风门520为圆形板状结构,风门520的形状大小与进气管300相适配,风门520设置在进气管300中。转动电机510通过驱动风门520转动来调节进气管300的进气量。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风门520远离转动电机510的一端设置有转动轴521,转动轴521插设于进气管300的管壁并与进气管300转动连接。以增加进气调节机构500的工作稳定性。

    电控喷油器200、转动电机510以及氧传感器600均与控制机构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为下位机。具体的,控制机构为ecu,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机构为plc,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控制机构为单片机。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上位机和下位机,上位机与下位机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10还包括缸体温度传感器700,缸体温度传感器700设置在发动机400的内部以测试发动机400缸体的温度,缸体温度传感器700与控制机构电连接。需要强调的是,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10还包括发动机常用的压力传感器、位置和转速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氧传感器和爆震传感器等。此为常规技术,故本专利中不再赘述。但并不代表本专利中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10没有。

    为了避免外界空气中的杂质通过进气管300进入到发动机中,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300的输入端设置有过滤网。进一步地,过滤网为金属橡胶过滤网。金属橡胶过滤网的原材料是不锈钢丝,具有毛细疏松结构,特别适合于解决高低温、大温差、高压、高真空、强辐射、剧烈振动及腐蚀等环境下的气、液体过滤问题。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过滤网为空调过滤网。空调过滤网为凹凸式蜂巢结构,空调过滤网可广泛应用于污水过滤系统、空气过滤。空调过滤网易于多次清洗调换,起效时间持久。而且空调过滤网清洗方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滤网为通风过滤网。通风过滤网耐酸碱性,耐腐蚀性均为最佳,而且阻力低,可以进行反复清洗,经济性相对来说非常高。如此,过滤网避免了外界空气中的杂质通过进气管300进入到发动机中。

    上述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10的运行原理:发动机400工作过程中进气管300会产生负压,一方面,使得进油管100中的燃油经过电控喷油器200进入到进气管300中。另一方面,使得外界空气从进气管300的输入端进入进气管300中。外界空气在经过风门520后携带着进气管300中的燃油进入发动机400中,达到给发动机400供油的目的。氧传感器600用于检测发动机400排气中含氧量的大小,并将相应的含氧量大小的信号值传送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根据接收到的发动机400排气中含氧量的大小来调控电控喷油器200和转动电机510。一方面,通过调节电控喷油器200的喷油孔径来调节发动机400的供油量,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转动电机510来调节风门520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进气管300的进气量。以达到精准地控制燃油和氧气的比例,从而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达到降低发动机400油耗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油管、电控喷油器、进气管、发动机、进气调节机构、氧传感器以及控制机构;

    所述进油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控喷油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电控喷油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进气管的中间区域连通,所述进气管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氧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中;

    所述进气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进气管的输入端;所述进气调节机构包括转动电机和风门,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风门的侧壁驱动连接,所述转动电机与所述进气管的管壁连接;所述进气管的输入端为圆形管体,所述风门为圆形板状结构,所述风门的形状大小与所述进气管相适配,所述风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中;所述转动电机通过驱动所述风门转动来调节所述进气管的进气量;

    所述电控喷油器、所述转动电机以及所述氧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还包括缸体温度传感器,所述缸体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内部以测试发动机缸体的温度,所述缸体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机构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远离所述转动电机的一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设于所述进气管的管壁并与所述进气管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输入端设置有过滤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为金属橡胶过滤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为空调过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为通风过滤网。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电机为伺服电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氧传感器为二线氧传感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上述燃油机的电控负压燃料供给结构的运行原理: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进气管会产生负压,一方面,使得进油管中的燃油经过电控喷油器进入到进气管中。另一方面,使得外界空气从进气管的输入端进入进气管中。外界空气在经过风门后携带着进气管中的燃油进入发动机中,达到给发动机供油的目的。氧传感器用于检测发动机排气中含氧量的大小,并将相应的含氧量大小的信号值传送至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根据接收到的发动机排气中含氧量的大小来调控电控喷油器和转动电机。一方面,通过调节电控喷油器的喷油孔径来调节发动机的供油量,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转动电机来调节风门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进气管的进气量。

    技术研发人员:左卓均;梁胜泉;曾祥欢;林小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津宇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0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13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