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导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63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领域,尤其关于一种离心式的风扇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装置或手持装置例如手机或平板电脑朝更薄型更先进的设计,使的装置内部空间更狭小容纳更多电子零件产生更多热量,为了更有效的解除手持装置内的热能,在内部设置离心风扇,如图6a及图6b所示传统的现有的离心风扇30其内具有一流道31连通一侧向出风口32及一扇轮空间33,一离心扇轮34设置在该扇轮空间33内,该流道31邻近该侧向出风口32的一侧设有一舌部35,当该流体经过该流道31从该侧向出风口32流出时,造成大部分的流体由该舌部35的对面区域37流出,使得该舌部35的对面区域37的流速较快且压力较低,由于舌部35造成流体在该侧向出风口32产生高低压力不均及流速快慢的现象进而影响散热效率。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为改善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提供在相同的风扇容积内增加风扇流量的风扇导流结构。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根据风扇内的气流流向将外部空气吸引进入补风区域的风扇导流结构。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导流结构,其包含:一离心扇轮;一壳体,包括一上盖连接一基座,一侧壁形成在该上盖与基座之间,一侧向出风口设在该侧壁,一扇轮空间及一流道界定在该上盖及该基座及该侧壁之间,该扇轮空间容纳该离心扇轮,该流道连通该扇轮空间及该侧向出风口;其中该流道内设有一舌部邻近该侧向出风口,该舌部的对面界定一补风区域邻近该侧向出风口,该上盖对应该补风区域设置一上进气鳃部连通该补风区域。

    上述的上进气鳃部包含至少一第一导引叶板及至少一第一导气孔,该第一导引叶板从该上盖往该补风区域倾斜弯折且具有一第一自由端朝向该侧向出风口,该至少一第一导气孔形成在该第一导引叶板的一上表面且朝该侧向出风口倾斜贯穿该上盖并连通该补风区域。

    上述的基座对应该补风区域设置一下进气鳃部连通该补风区域。

    上述的下进气鳃部包含至少一第二导引叶板及至少一第二导气孔,该第二导引叶板从该基座往该补风区域倾斜弯折且具有一第二自由端朝向该侧向出风口,该至少一第二导气孔形成在该第二导引叶板的一上表面且朝该侧向出风口倾斜贯穿该上盖并连通该补风区域。

    上述的下进气鳃部对应该上盖的上进气鳃部。

    上述的上盖具有一上进风口,该基座具有一下进风口,该上进风口及该下进风口连通该扇轮空间。

    上述的壳体具有一侧向进风口连通该扇轮空间。

    上述的舌部系凸出该侧壁。

    上述的补风区域是一低压及高流速区域。

    本发明凭借上述的结构得以在相同的风扇容积内增加风扇流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线的示意图;

    图4a至图4c为本发明作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不同进风口的示意图;

    图6a及图6b为现有离心风扇的结构与流场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离心扇轮10;轮毂101;叶片102;壳体20;上盖21;上进风口211;上进气鳃部212;第一导引叶板2121;第一自由端21211;第一导气孔2122;基座22;下进风口221;下进气鳃部222;第二导引叶板2221;第二自由端22211;第二导气孔2222;侧壁23;扇轮空间24;流道25;侧向出风口26;舌部27;补风区域28;侧向进风口29;离心风扇30;流道31;侧向出风口32;扇轮空间33;离心扇轮34;舌部35;对面区域3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导流结构适用于离心式风扇领域,请参阅第图1为本发明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立体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包括一离心扇轮10及一壳体20,该离心扇轮10具有一轮毂101及复数叶片102,该壳体20包括一上盖21轴向接设一基座22,一侧壁23形成在该上盖21与基座22的周边之间,一侧向出风口26设在该侧壁23。且该侧壁23在图中表示从该基座22往上盖21方向延伸但不限于此,该侧壁23也可以从该上盖21往基座22方向延伸,或者从上盖21及基座22往对方的方向延伸。

    在该上盖21及该基座22及该侧壁23之间界定一扇轮空间24及一流道25,该扇轮空间24容纳该离心扇轮10,且在本图中表示该离心扇轮10位于该壳体20的大致中心位置,但不限于此,在其他替代实施,该离心扇轮10系偏离该壳体20的中心。该上盖21设有一上进风口211,该基座22设有一下进风口221,该上进风口211及该下进风口221连通该扇轮空间24。

    上述流道25连通该扇轮空间24及该侧向出风口26,且在该流道25邻近(毗连)该侧向出风口26处设有一舌部27,该舌部27的对面邻近(毗连)该侧向出风口26界定一补风区域28,在图中表示该舌部27及该补风区域28分别位于邻近该侧向出风口26的左右两边位置处,且该舌部27系凸出该侧壁23,而该补风区域28是一低压及高流速区域。

    再者,在本实施表示该上盖21对应该补风区域28设置一上进气鳃部212,该基座22对应该补风区域28设置一下进气鳃部222对应该上进气鳃部212,且该上进气鳃部212及该下进气鳃部222连通该补风区域28。但是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也可以仅有该上盖21设有该上进气鳃部212或该基座22设有该下进气鳃部222,或是位于补风区域的侧壁上设有侧进气鳃部(图中未示出)。

    请继续参考图3是图2的a-a剖面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一并参考图1及图2,该上进气鳃部212包含至少一第一导引叶板2121及至少一第一导气孔2122,在本图中表示两个第一导引叶板2121及两个第一导气孔2122,所述的这些第一导引叶板2121从该上盖21往该补风区域28倾斜延伸,且具有一第一自由端21211朝向该侧向出风口26,所述的这些第一导气孔2122毗邻该第一导引叶板2121且朝该侧向出风口26倾斜贯穿该上盖21并连通该补风区域28。该下进气鳃部222包含至少一第二导引叶板2221及至少一第二导气孔2222,在本图中表示两个第二导引叶板2221及两个第二导气孔2222,该第二导引叶板2221从该基座22往该补风区域28倾斜延伸,且具有一第二自由端22211朝向该侧向出风口26,该至少一第二导气孔2222毗邻该第二导引叶板2221且朝该侧向出风口26倾斜贯穿该基座22并连通该补风区域28。

    请继续参考图4a至图4c是本发明作动示意图,其中图4a为了方便说明将上盖隐藏以方便看到气体的流向,图4b是图2的b-b剖面线的示意图,图4c为图2的a-a剖面线的示意图。如这些图所示,当离心扇轮10运转后,除了从上盖21的上进风口211及基座22的下进风口221吸入气流往该侧向出风口26流动外,壳体20外部的补充气体也从该上进气鳃部212及该下进气鳃部222被引入该补风区域28然后往该侧向出风口26流出。因为,该上进气鳃部212及该下进气鳃部222具有一倾斜方向与该气流的流向相同。也即,该第一导引叶板2121及该第一导气孔2122与该第二导引叶板2221及该第二导气孔2222系倾斜朝向该侧向出风口26,所以该补充气体可以被顺利的导引通过该第一导气孔2122及该第二导气孔2222进入该补风区域28,然后从该侧向出风口26流出。如此,填补该补风区域28的低压进而达到增加整体风扇流量的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5为本发明不同进风口的示意图。虽然前述揭示该上盖21开设有上进风口211,该基座22开设有下进风口221(如图1、图2及图4b所示)。但不限于此,如本图所示,在另一实施,该上盖21及该基座22没有开设进风口,而是另外设置一侧向进风口29在该壳体20的侧壁23,该侧向进风口29连通该扇轮空间24,在本实施图中表示该侧向进风口29在该侧向出风口26的相对面的位置关系,但不限于此,两者也可为90度夹角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凭借上述的结构得以在相同的风扇容积内增加风扇流量。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离心扇轮;

    一壳体,包括一上盖连接一基座,一侧壁形成在该上盖与基座之间,一侧向出风口设在该侧壁,一扇轮空间及一流道界定在该上盖及该基座及该侧壁之间,该扇轮空间容设该离心扇轮,该流道连通该扇轮空间及该侧向出风口;

    其中该流道内设有一舌部,该舌部邻近该侧向出风口,该舌部的对面界定一补风区域,该补风区域邻近该侧向出风口,该上盖对应该补风区域设置一上进气鳃部,该上进气鳃部连通该补风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进气鳃部包含至少一第一导引叶板及至少一第一导气孔,该第一导引叶板从该上盖往该补风区域倾斜延伸,且具有一第一自由端朝向该侧向出风口,该至少一第一导气孔毗邻该第一导引叶板且朝该侧向出风口倾斜贯穿该上盖并连通该补风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对应该补风区域设置一下进气鳃部,该下进气鳃部连通该补风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下进气鳃部包含至少一第二导引叶板及至少一第二导气孔,该第二导引叶板从该基座往该补风区域倾斜延伸,且具有一第二自由端,该第二自由端朝向该侧向出风口,该至少一第二导气孔毗邻该第二导引叶板且朝该侧向出风口倾斜贯穿该基座并连通该补风区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下进气鳃部对应该上盖的上进气鳃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盖具有一上进风口,该基座具有一下进风口,该上进风口及该下进风口连通该扇轮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具有一侧向进风口,该侧向进风口位于该侧壁且连通该扇轮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舌部凸出该侧壁。

    9.如权利要求1、2、4-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补风区域是一低压及高流速区域。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补风区域是一低压及高流速区域。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扇导流结构,包括一离心扇轮及一壳体,该壳体包括一上盖及一基座,一扇轮空间及一流道界定在该上盖及该基座之间,该扇轮空间容置该离心扇轮,该流道连通该扇轮空间及一侧向出风口,该流道内设有一舌部邻近该侧向出风口,该舌部的对面界定一补风区域,该上盖及/或该基座设置进气鳃部连通该补风区域,以吸引外部气流进入该补风区域增加风扇流量。

    技术研发人员:孙颂伟;李名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5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08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