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系统、管道歧管和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7-07  120


    本公开涉及一种阀系统,以及配备有这种阀系统的管道歧管和泵系统。该阀系统对于高流量循环泵系统特别有用,该高流量循环泵系统包括多个彼此平行布置的多级循环泵,例如呈增压系统的形式。



    背景技术:

    酒店、办公室或其他大型建筑等多层建筑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都要求一定的最低水压,该要求可能需要一个或多个增压系统来提高进来的市政水压,用以充分地服务于较高楼层。增压系统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大功率的多级循环泵及相关附件和控制装置。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通常使用压力调节阀来控制增压系统压力。很多时候,这些泵系统以最大速度运行所有的泵,并“放出”过多的压力以达到期望的输出。就能耗而言,这是相当低效的。更节能的选择是设计一种增压系统,其将最佳数量的泵提升到最佳速度,用以满足特定要求。

    因此,现代增压系统集成了多个多级泵和变频驱动控制马达,连同调节泵速和处于运行中的泵的数量的软件,用以满足频繁变化的系统要求。这些系统被设计为传送实现最佳性能所需的最小泵输出。这意味着不是增压系统的所有泵都同时或以相同的速度运行。在一些泵正在运行时,另一些泵可能闲置(idle,空转)。

    因此,这种增压系统的泵与管道的平行连接要求当前运行的泵不会“反向”泵送通过当前闲置的泵。这可以通过在每个泵处安装单向阀(例如止回阀)来实现。此外,对于每个泵,在入口侧处和在出口侧处都需要一关断阀,以允许在其他泵保持运行的同时对一泵进行维护和/或拆卸。每个泵所需要的至少三个阀通常会显著地占用用于安装增压系统的空间。此外,每个阀都会增加一定的管道阻力,管道阻力降低了增压系统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阀系统,其用于装备用于连接泵系统的管道歧管,其允许以较小的空间消耗来安装增压系统。此外,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从泵到管道中的更有效的流动,即提供引起更小管道阻力的阀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阀系统、管道歧管和泵系统允许更小且更有效的增压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流体连接至泵系统的阀系统,该泵系统包括可流体连接至管道的至少一个泵组件。该阀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阀,该阀包括管道的一管道节段,其中,该管道节段限定主流动方向。所述至少一个阀还包括阀开口、阀座和阀本体,所述阀开口位于管道节段中,其中,阀开口、阀座和阀本体限定横向于主流动方向延伸的公共阀轴线。所述至少一个阀还包括布置在管道节段处的与阀开口沿直径相对的操作元件,其中,所述操作元件被配置成控制所述阀本体以选择性地在止回阀模式中操作,在止回阀模式中,阀本体能在从阀开口朝向所述阀本体的流体流的作用下沿阀轴线移动以打开阀开口,并且其中,操作元件被配置成控制阀本体以选择性地在关断阀模式中操作,在关断阀模式中,阀本体被固定抵靠在所述阀座上,用以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阀开口。

    因此,所述至少一个阀结合了止回阀的功能和关断阀的功能两者,用以节省空间。作为阀的部件的管道节段进一步节省了空间。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阀可以进一步包括能连接到至少一个泵组件的泵连接部,其中,阀座是泵连接部的整体部件。这在空间消耗和减少部件多样化方面也是有益的。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阀可以进一步包括沿阀轴线延伸并可操作地连接操作元件与阀本体的阀控制轴。因此,阀控制轴可以横向穿过管道节段,因此为了使流动阻力最小,它应该优选地尽可能细,但是为了操作阀本体它要足够稳定。

    可选地,操作元件可以被配置成用于确定阀控制轴沿阀轴线的位置。严格地说,仅在关断阀模式中,操作元件才明确地确定阀控制轴沿阀轴线的位置,即,阀本体被固定抵靠在阀座上,以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阀开口。在止回阀模式中,操作元件允许阀本体沿阀轴线具有限定范围的轴向可移动性,因此阀控制轴沿阀轴线的精确位置也取决于流动方向。然而,轴向可移动范围至少是由操作元件确定的最大打开位置。从阀开口朝向阀本体的流体流将阀本体推到最大打开位置,该最大打开位置由操作元件确定。从阀本体朝向阀开口的流体流推动阀本体抵靠阀座。

    可选地,在止回阀模式中,阀本体可以可移动地联接到阀控制轴,以沿阀轴线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范围内移动,其中,阀控制轴沿阀轴线的位置确定该范围。

    可选地,在阀控制轴的一端部位置中该范围为零,使得阀本体在关断阀模式中被固定在关闭位置中。

    可选地,操作元件可以包括可围绕阀轴线手动旋转的调节轮,用以确定阀本体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范围。调节轮可以包括用于沿阀轴线定位阀控制轴的螺纹。

    可选地,阀本体可以具有滴状形状,滴状形状具有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第一表面部分具有其分量面向阀开口的法向矢量,第二表面部分具有其分量背离阀开口的法向矢量。可选地,第一表面部分可以是凸形的,第二表面部分是凹形的。可选地,第二表面部分在阀轴线方向上可以比第一表面部分长。这种滴状形状显著降低了由阀引起的流动阻力。

    可选地,管道节段可以包括与阀开口沿直径相对的插入开口,其中,插入开口具有比阀本体更大的直径。这对于允许快速和容易地组装阀系统是特别有利的。此外,如果需要,阀的内部部件可以很容易地更换,而无需将管道歧管作为整体进行拆卸。

    可选地,操作元件可以被配置成控制阀本体,以选择性地在常开阀模式下操作,在常开阀模式中,阀本体被固定在打开位置中,以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打开阀开口。这对于在增压泵系统的入口侧上使用阀系统特别有利。在入口侧处,仅需要关断模式,因而不需要阀本体相对于阀控制轴的可移动性。因此,对于位于入口侧处的阀系统的那些阀,阀本体可以沿阀轴线被固定至阀控制轴。所以,由操作元件确定的阀控制轴的位置明确地确定了阀是打开还是关闭,与流动方向无关。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管道歧管,其包括:

    -管道;以及

    -具有至少两个阀的如上所述的阀系统,

    其中,每个阀的管道节段形成管道的整体部件。优选地,阀的数量对应于增压泵系统的泵的数量,管道歧管应该用于所述增压泵系统。

    可选地,管道可以沿主流动方向基本笔直地延伸,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阀的阀轴线彼此平行布置。这允许非常紧凑的设置。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阀可以沿管道均匀分布,在主流动方向上彼此具有相同的距离。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泵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泵组件;

    -公共出口管道,其中,泵组件彼此平行地被流体连接至公共出口管道;以及

    -如上所述的第一阀系统,针对每个泵组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阀,

    其中,每个第一阀的管道节段形成公共出口管道的一部件。

    可选地,泵系统还可以包括公共入口管道和第二阀系统,其中,泵组件彼此平行地被流体连接至公共入口管道,其中,第二阀系统包括用于每个泵组件的至少一个第二阀,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阀包括管道节段,其中,每个第二阀的管道节段限定主流动方向并形成公共入口管道的一部件。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阀还可以包括阀开口、阀座和阀本体,阀开口位于管道节段中,其中,阀开口、阀座和阀本体限定横向于所述主流动方向延伸的公共阀轴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阀还包括布置在管道节段处的与阀开口沿直径相对的操作元件,其中,操作元件被配置成控制所述阀本体,以选择性地在常开阀模式中操作,在所述常开阀模式中,阀本体被固定在打开位置,从而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打开所述阀开口,并且其中,操作元件被配置成控制所述阀本体,以选择性地在关断阀模式中操作,在所述关断阀模式中,阀本体固定抵靠在所述阀座上,从而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所述阀开口。因此,入口侧上的第二阀系统与出口侧上的第一阀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包括止回阀模式,而是包括常开模式。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以下附图通过示例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增压泵系统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增压泵系统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泵组件的泵壳体的立体图,其中根据本公开的第一阀被连接到泵壳体的出口侧;

    图4示出了图3中所示部件的半部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阀在操作元件、阀控制轴和阀本体被安装在操作位置中之前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操作元件、阀控制轴和阀本体的分解图;

    图7a-图7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阀在不同配置中的剖视图;和

    图8a、图8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阀在不同配置中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1增压泵系统(现有技术)

    103泵组件(现有技术)

    105出口管道(现有技术)

    107入口管道(现有技术)

    109关断阀(现有技术)

    111止回阀(现有技术)

    d距离(现有技术)

    1泵系统

    3泵组件

    5出口管道

    7出口侧管道歧管

    9入口管道

    11入口侧管道歧管

    13第一阀系统

    14第二阀系统

    15第一阀

    17第二阀

    19主流动方向

    21泵壳体的底部部件

    23低压区

    25泵入口

    27高压区

    29泵出口

    31凸缘连接部

    33凸缘连接部

    35泵连接部

    37螺栓

    39管道节段

    41阀开口

    43阀座

    45阀本体

    45a第一阀本体部分

    45b第二阀本体部分

    47阀轴线

    49操作元件

    51阀控制轴

    52螺纹连接部

    53第一止动表面

    55第二止动表面

    57插入开口

    59预组装单元

    61插塞

    63o形环

    65第一表面部分

    66第二表面部分

    67内套筒

    69弹簧

    71阀控制轴的第一端部

    73第一弹簧止动表面

    75第二弹簧止动表面

    77流体流

    79阻挡本体

    d距离

    x泵流动轴线

    r转子轴线

    s止动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从现有技术已知的增压泵系统101。增压泵系统101包括三个泵组件103,这三个泵组件彼此平行地连接到管道系统上。泵组件103的出口侧连接到作为管道系统的一部件的公共出口管道105。类似地,泵组件103的入口侧连接到作为管道系统的一部件的公共入口管道107。出口管道105和入口管道107彼此平行布置,彼此之间具有距离d,用以允许在出口管道105和入口管道107之间容纳成一排(inarow)的平行泵组件3。增压泵系统101还包括六个关断阀109,其中三个关断阀109被布置在泵组件103的出口侧与公共出口管道105之间,并且另三个关断阀109被布置在泵组件103的入口侧与公共入口管道107之间。此外,增压泵系统101包括位于入口侧关断阀109与泵组件103的入口侧之间的三个止回阀111,以阻止朝向入口管道107的回流。因此,图1中的增压泵系统101必须在出口管道105和入口管道107之间容纳成行的(inline)总共三个阀109、111。因此,出口管道105与入口管道107之间的距离d相对很大,并且占用(consume,消耗)大量的安装空间。此外,每个泵组件103由三个阀109、111引起的流动阻力相对较高。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增压泵系统1。与图1中所示的已知系统相比,该增压泵系统1占用的安装空间少得多,并且效率更高,即,引起更少的流动阻力。增压泵系统1包括三个泵组件3,这三个泵组件彼此平行布置,并且出口侧连接到作为出口侧管道歧管7的部件的公共出口管道5。泵组件3在入口侧处连接到作为入口侧管道歧管11的部件的公共入口管道9。出口侧管道歧管7包括具有三个第一阀15的第一阀系统13。入口侧管道歧管11包括第二阀系统14,该第二阀系统具有与第一阀15类似的、被布置在泵组件3的入口侧处的三个第二阀17。出口管道5和入口管道9基本相互平行延伸,具有一段距离d,其中,距离d显著小于图1中的距离d。出口管道5和入口管道9两者都在主流动方向19上笔直地延伸。泵组件3包括围绕竖直转子轴线r能旋转的一堆叶轮(未示出)。阀15、17的细节在图3至图8中更清楚可见。

    图3示出了一个泵组件3的泵壳体的底部部件21,该泵组件的出口侧连接到一个第一阀15。泵壳体的底部部件21限定中心低压区23和环形高压区27,该中心低压区与泵组件3的泵入口25流体连接,该环形高压区从低压区23径向向外布置并流体连接到泵组件3的泵出口29。泵入口25和泵出口29两者分别在入口侧和出口侧包括基本相同的凸缘连接部31、33。第一阀15通过凸缘形式的泵连接部35连接到出口凸缘连接部33,该泵连接部与出口凸缘连接部33对应。泵连接部35通过两个螺栓37固定到出口凸缘连接部33。泵入口25和泵出口29沿泵流动轴线x被同轴地布置在泵组件3的沿直径相对的侧向侧部(lateralside)。

    第一阀15包括出口管道5的管道节段39,其中,管道节段39沿主出口流动方向19延伸。主出口流动方向19横向于(优选正交于)泵流动轴线x延伸。第一阀15还包括阀开口41、阀座43和阀本体45(见图4),所述阀开口位于管道节段39中。阀开口41、阀座43和阀本体45限定公共阀轴线47,它们相对于该公共阀轴线同轴地对齐。阀轴线47优选地与泵流动轴线x一致,如图2至图8的所有实施例所示那样。第一阀15还包括调节轮形式的操作元件49,该操作元件可围绕阀轴线47手动旋转。操作元件49被布置在管道节段39处且与阀开口41沿直径相对,所述阀开口连接至泵组件3的泵出口29。

    图4给出了第一阀15的内部部件的视图。操作元件49通过沿阀轴线47延伸的阀控制轴51可操作地连接到阀本体45。可通过借助于螺纹连接部52使操作元件49围绕阀轴线47旋转来调节阀控制轴51沿阀轴线47的轴向位置。图4示出了处于关断阀模式中的阀15,在该关断阀模式中,阀本体45固定抵靠在阀座43上,用以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阀开口41。阀控制轴51包括沿阀轴线47面向阀开口41的第一止动表面53和沿阀轴线47面向操作元件49的第二止动表面55。第一止动表面53和第二止动表面55彼此具有轴向距离s。轴向距离s确定了阀本体45相对于阀控制轴51的最大可移动范围。在图4中所示的关断阀模式中,第一止动表面53推动阀本体45抵靠阀座43,用以关闭阀开口51。在如图4中所示的关断阀模式中,阀控制轴51具有最靠近阀开口41的轴向位置,即,操作元件49朝向阀开口41被完全向内旋拧。由于阀本体45不能相对于阀控制轴51朝向第二止动表面55移动,因此可移动范围为零。

    图5示出了在第一阀15的内部部件被组装之前的第一阀15。为了容易地组装第一阀15,管道节段39包括插入开口57,该插入开口与阀开口41沿直径相对且关于阀轴线47同轴。插入开口57的直径大于阀本体45的直径。因此操作元件49、阀轴51和阀本体45可以被预组装,然后作为预组装单元59沿阀轴线47通过插入开口57被插入。预组装单元59还包括插塞61,所述插塞具有外螺纹连接部,用于拧入插入开口57中。预组装单元59的部件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然而优选地,至少阀控制轴51由金属制成,以便确保足够的稳定性。阀控制轴51既应该尽可能地细以使得沿主流动方向19引起的流动阻力最小化,又得必要地粗以确保足够的稳定性。

    图6以分解图分离地示出了预组装单元59的各个部件。单元59可以包括用于密封目的的o形环63。这里阀本体45由第一阀本体部分45a和第二阀本体部分45b组成。第一阀本体部分45a包括凸形的第一表面部分65,该第一表面部分具有其分量面向阀开口41的法向矢量,第二阀本体部分45b具有第二表面部分66,该第二表面部分具有其分量背离阀开口41的法向矢量。当组装在一起时,第一阀本体部分45a和第二阀本体部分45b形成具有滴状形状的阀本体45。第一阀本体部分45a还包括用于接收弹簧69的内套筒67,阀控制轴51的第一端部71延伸到该弹簧中。弹簧69被推动抵靠阀控制轴51的第一弹簧止动表面73,其中,第一弹簧止动表面73面向阀开口41。第一阀本体部分45a还包括朝向第一弹簧止动表面73背离阀开口41的内部第二弹簧止动表面75。取决于据阀本体45相对于阀控制轴51的轴向位置,第一弹簧止动表面73与第二弹簧止动表面75之间的距离确定弹簧被压在一起或被释放的程度。

    这在图7a-图7c中更容易看到。图7a和图7b示出了第一阀15沿阀轴线47的横截面,其中,第一阀15以止回阀模式操作。为了选择止回阀模式,操作元件49被完全向外旋拧,以将阀控制轴51沿轴向定位在距阀开口41最远的位置。在如图7a和图7b中所示的止回阀模式中,阀本体45可相对于阀控制轴51在由止动表面53、55所限定的范围内沿轴向移动。在图7a中,存在从阀开口41朝向阀本体45的向内的流体流77。这是当连接的泵组件3正在运行并将流体泵送到出口管道5中时的正常情况。流体流77朝向打开位置推动阀本体45抵靠止动表面53。应当注意,在阀本体45的打开位置中弹簧69被压缩。这意味着在从阀开口41朝向阀本体45的流体流77的情况下,阀本体45的打开向弹簧69加载。在没有从阀开口41朝向阀本体45的足够的流77的情况下,弹簧69朝向阀座43将阀本体45推动进入关闭位置,如图7b中所示的那样。

    图7b示出了当出口管道5中的压力高于连接的泵组件3的泵出口29处的压力时的情况。这通常是当连接的泵组件3闲置且不泵送流体,而其他平行的泵组件正在运行和泵送时的情况。压力差加上弹簧69的弹簧力将阀本体45推动为与阀座43密封接触。因此,防止了通过闲置泵组件3的不希望的回流。

    图7c示出了处于关断阀模式中的第一阀15,在该关断阀模式中,操作元件49被完全向内旋拧,使得阀控制轴51处于最靠近阀开口41的位置中。在所示的关断阀模式中,阀本体45不再能相对于阀控制轴51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因为止动表面53被推动抵靠阀本体45,以将其固定抵靠在阀座43上,从而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阀开口41。如果操作元件49处于完全打开(图7a、图7b)与完全关闭(图7c)之间的中间位置中,则如图7b中所示的止回阀模式中的初始弹簧载荷是可调节的。如图7a所示,由于用于将阀本体45压制抵靠在阀座43上的初始弹簧载荷将被用于打开第一阀15的压力差克服,所以用于在止回阀模式中打开第一阀15的最小压力差可通过操作元件49的一中间位置来调节。然而,如果通过在操作元件49的一中间位置处操作处于止回阀模式中的第一阀15来增加最小压力差,这可能会以第一阀15的开度减小为代价。

    图8a和图8b示出了作为第二阀系统14的部件的第二阀17,该第二阀将被安装在泵组件3的入口侧处。第二阀系统14的第二阀17几乎与第一阀系统13的第一阀15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阀17不具有止回阀模式。第二阀17可选择性地在如图8a中所示的常开模式和如图8b中所示的关断模式中操作。因此,第二阀17中不需要弹簧69。阀本体45相对于阀控制轴51总是被固定的,并且不能在止动表面53、55之间移动。这是通过阀本体和止动表面55之间的套筒形式的附加阻挡本体79实现的。对于泵的正常操作,如图8a中所示,操作元件49被完全向外旋拧,用以在常开阀模式中操作所述阀。当泵组件必须与入口管道9断开连接(例如为了维护、修理或更换)时,操作元件49可以被向内旋拧,以将阀本体45推动到关闭位置中,抵靠阀座43,如图8b中所示那样。第二阀17然后处于关断阀模式中。

    作为增压泵系统1的部件,将这里描述的第一阀系统13用于出口侧管道歧管7,以及另外将第二阀系统14用于入口侧管道歧管11,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系统相比具有的优点是:需要更小的安装空间并且引起更小的管道阻力。此外,阀系统在生产和组装方面更具成本效益。

    在前面的描述中,如果提到了具有已知的、明显的或可预见的等同物的整体或元件,那么这些等同物在此被并入,如同单独阐述一样。应当参考权利要求来确定本公开的真实范围,本公开的真实范围应当被解释为包含任何这样的等同物。读者还应理解,被描述为可选的、优选的、有利的、方便的或类似的本公开的整体或特征是可选的,并且不限制独立权利要求的范围。

    上述实施例将被理解为本公开的说明性示例。应当理解,关于任何一个实施例描述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所描述的其他特征结合使用,并且也可以与任何其他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结合使用,或者与任何其他实施例的任何组合结合使用。虽然已经示出和描述了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其他修改、代替和替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不脱离这里描述的主题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改变,并且本申请旨在覆盖这里讨论的特定实施例的任何修改或变化。

    此外,“包括”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不排除复数。此外,已经参考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之一描述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或步骤结合使用。方法步骤可以以任何顺序或并行应用,或者可以构成另一方法步骤的一部分或更详细的版本。应当理解,在被批准的专利范围内,应能实施合理和适当地落入对本领域的贡献范围内的所有这些修改。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这样的修改、代替和替换,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应当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法律等同物来确定。


    技术特征:

    1.一种阀系统(13),其能流体连接至泵系统(1),所述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泵组件(3),所述泵组件能流体连接至管道(5),

    其中,所述阀系统(13)包括至少一个阀(15),所述阀包括所述管道(5)的一管道节段(39),其中,所述管道节段(39)限定主流动方向(19),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阀(15)还包括阀开口(41)、阀座(43)和阀本体(45),所述阀开口位于所述管道节段(39)中,其中,所述阀开口(41)、所述阀座(43)和所述阀本体(45)限定横向于所述主流动方向(19)延伸的公共阀轴线(47),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阀(15)还包括布置在所述管道节段(39)处与所述阀开口(41)沿直径相对的操作元件(49),其中,所述操作元件(49)被配置成控制所述阀本体(45),以选择性地在止回阀模式中操作,在所述止回阀模式中,所述阀本体(45)能在从所述阀开口(41)朝向所述阀本体(45)的流体流的作用下沿所述阀轴线(47)移动以打开所述阀开口(41),并且其中,所述操作元件(49)被配置成控制所述阀本体(45)以选择性地在关断阀模式中操作,在所述关断阀模式中,所述阀本体(45)被固定抵靠在所述阀座(43)上,用于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所述阀开口(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阀(15)还包括能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泵组件(3)的泵连接部(35),其中,所述阀座(43)是所述泵连接部(35)的整体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阀(15)还包括阀控制轴(51),所述阀控制轴沿所述阀轴线(47)延伸并且能操作地连接所述操作元件(49)和所述阀本体(4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操作元件(49)被配置成确定所述阀控制轴(51)沿所述阀轴线(47)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阀本体(43)能移动地联接至所述阀控制轴(51),用于在所述止回阀模式中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范围内沿所述阀轴线(47)移动,其中,所述阀控制轴(51)沿所述阀轴线(47)的位置确定所述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在所述阀控制轴(51)的一端部位置中所述范围为零,使得所述阀本体(43)在所述关断阀模式中被固定在所述关闭位置中。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操作元件(49)包括能围绕所述阀轴线(47)手动旋转的调节轮,用于确定所述阀本体(43)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范围。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阀本体(43)具有滴状形状,所述滴状形状具有第一表面部分(65)和第二表面部分(66),所述第一表面部分具有其分量面向所述阀开口(41)的法向矢量,所述第二表面部分具有其分量背离所述阀开口(41)的法向矢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第一表面部分(65)是凸形的,所述第二表面部分(66)是凹形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第二表面部分(66)在所述阀轴线(47)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一表面部分(65)长。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阀系统(13),其中,所述管道节段(39)包括与所述阀开口(41)沿直径相对的插入开口(57),其中,所述插入开口(57)具有比所述阀本体(43)更大的直径。

    12.一种管道歧管(7),包括:

    -管道(5);以及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阀系统(13),所述阀系统包括至少两个阀(15),

    其中,每个阀(15)的管道节段(39)形成所述管道(5)的整体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管道歧管(7),其中,所述管道(5)沿所述主流动方向基本笔直地延伸,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阀(15)的阀轴线(47)彼此平行地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管道歧管(7),其中,所述至少两个阀(15)沿所述管道(5)均匀分布,且在所述主流动方向上彼此具有相同的距离。

    15.一种泵系统(1),包括:

    -至少两个泵组件(3);

    -公共出口管道(5),其中,所述泵组件(3)彼此平行地流体连接至所述公共出口管道(5);以及

    -第一阀系统(13),其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阀系统,所述第一阀系统针对每个泵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阀(15),

    其中,每个第一阀(15)的管道节段(39)形成所述公共出口管道(5)的一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泵系统(1),还包括公共入口管道(9)和第二阀系统(14),其中,所述泵组件(3)彼此平行地流体连接至所述公共入口管道(9),其中,所述第二阀系统(14)针对每个泵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阀(17),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阀(17)包括管道节段(39),其中,每个第二阀(17)的管道节段(39)限定主流动方向(19)并形成所述公共入口管道(9)的一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泵系统(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阀(17)还包括阀开口(41)、阀座(43)和阀本体(45),所述阀开口位于所述管道节段(39)中,其中,所述阀开口(41)、所述阀座(43)和所述阀本体(45)限定横向于所述主流动方向(19)延伸的公共阀轴线(47),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阀(17)还包括布置在所述管道节段(39)处与所述阀开口(41)沿直径相对的操作元件(49),其中,所述操作元件(49)被配置成控制所述阀本体(43)以选择性地在常开阀模式中操作,在所述常开阀模式中,所述阀本体(43)被固定在打开位置中,用于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打开所述阀开口(41),并且其中,所述操作元件(49)被配置成控制所述阀本体(45)以选择性地在关断阀模式中操作,在所述关断阀模式中,所述阀本体(45)固定抵靠在所述阀座(43)上,以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所述阀开口(41)。

    技术总结
    阀系统(13)能流体连接至包括能与管道(5)流体连接的至少一泵组件(3)的泵系统(1),阀系统包括至少一阀(15),阀包括管道的管道节段(39),管道节段限定主流动方向(19),至少一阀还包括管道节段中的阀开口(41)、阀座(43)和阀本体(45),阀开口、阀座和阀本体限定横向于主流动方向的公共阀轴线(47),至少一阀还包括布置在管道节段处与阀开口直径相对的操作元件(49),操作元件配置成控制阀本体以选择性在止回阀模式中操作,其中阀本体能沿阀轴线移动,用于在从阀开口朝向阀本体的流体流作用下打开阀开口,操作元件配置成控制阀本体以选择性在关断阀模式中操作,其中阀本体固定抵靠在阀座上以针对任何流体流动方向关闭阀开口。

    技术研发人员:斯滕·米克尔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格兰富控股联合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8
    技术公布日:2021.03.12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p.8miu.com/read-101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