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存在使用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技术(非接触电力传输)进行电池的充电等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在非接触电力传输中,为了高效地传输电力,线圈等受电侧的天线和送电侧的天线的对位是重要的。例如,在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移动体的受电线圈传输电力的系统中,需要根据送电线圈的设置位置使移动体可靠地移动。
作为使用非接触电力传输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提出了向搭载于使用者操作的购物手推车的电池或电子设备供给电力的系统。为了运用这种非接触供电系统,需要使搭载有成为受电侧的设备的购物手推车可靠地移动到预定的停止位置,以使得受电侧的天线和送电侧的天线的位置一致。但是,需要普通使用者使用的购物手推车能够简单地移动到预定的停止位置,并且能够简单地从预定的停止位置移动。但是,存在以下问题:以能够进行非接触的电力传输的精度使购物手推车停止在停止位置或从停止位置移动并不容易。
因此,提出了例如在车身侧安装辊,在供电侧设置接受辊的导向槽,从而定位在正确的位置的限制单元。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在接连放置购物手推车的情况下,限制单元的结构会非常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及送电装置,即使在接连放置手推车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将各手推车引导到能够进行电力传输的范围。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向手推车供给电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部,配置于所述手推车的底面;多个送电部,沿着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以预定节距配置于所述手推车行驶的地面;导轨,沿着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且用于引导所述手推车的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被引导用的车轮;以及卡合部,以所述预定节距设置于所述导轨,且设置于在所述被引导用的车轮卡合时使所述手推车的所述受电部与所述送电部相对的位置处。
根据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送电装置,向手推车供给电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导轨,沿着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且用于引导所述手推车的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被引导用的车轮;多个送电部,沿着所述导轨以预定节距配置;以及卡合部,以所述预定节距设置于所述导轨,且设置于在所述被引导用的车轮卡合时使配置在所述手推车底面的受电部与所述送电部相对的位置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供电的电子设备的购物手推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搭载有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供电的电子设备的购物手推车收纳在收纳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送电装置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电力供给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刷子和凹槽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购物手推车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送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导向槽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变形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购物手推车;11…手推车主体;12…收纳筐;12a…开合面;13…车轮;13fl…前轮;13fr…前轮;13rl…后轮;13rr…后轮;14…框架;15(15fl、15fr、15rl、15rr)…脚轮;16…把手;21…电子设备;21a…平板终端;21b…商品读取器;22…电池;23…受电器;24…刷子;25…刷子;30…送电基座;31(31fl、31fr)…导轨;32…导向基座;33…导向通路;33a…凹部(卡合部);33b…凸块;34…导向通路;34a…凹部(卡合部);34b…凸块;35…凹槽;40…送电器;41…电源电路;42…送电电路;43…送电线圈;44…控制电路;45…显示部;46…谐振电容器;51…受电线圈;52…受电电路;53…控制电路;54…显示部;55…谐振电容器;61…充电电路;62…二次电池;e…异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购物手推车1的立体图。非接触供电系统由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送电侧的系统(送电系统)和接受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的电力的受电侧的系统(受电系统)构成。
购物手推车(以下也简称为手推车)1是搭载有由非接触供电系统供电的电子设备的移动体的示例。受电系统是搭载于手推车1,并接受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的电力的受电装置。例如,受电系统利用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的电力对搭载于手推车1的电子设备或电池进行充电。送电系统是传输搭载于手推车1的受电系统能够接受的电力的送电装置。例如,送电系统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搭载于收纳在收纳位置(手推车放置处)的手推车1的受电系统传输电力。
另外,搭载于手推车1的由非接触供电系统充电的电池例如是向搭载于手推车1的电子设备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由非接触供电系统充电的电池也可以是搭载于手推车1的电子设备所具备的电池。另外,由非接触供电系统充电的电池也可以作为与电子设备不同的装置搭载于手推车1,并向电子设备供给电力。
在图1所示的结构例中,手推车1通过在收纳商品并能够移动的手推车主体11上安装电子设备21、电池22以及受电器23而构成。手推车主体11具有通过使用者的操作来收纳商品并移动的结构。电子设备21是用于对使用者提供信息或提供服务的设备。电池22是用于使电子设备21工作的电源装置。受电器23接受从外部装置传输的电力。受电器23利用接受的电力对电池22进行充电。
需要指出,电池22也可以是作为设置在电子设备21内部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电池22是包括利用来自受电器23的电力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和储存电力的二次电池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电池22构成为向电子设备21供给储存于二次电池的电力即可。
手推车主体11具有收纳商品的收纳筐12。收纳筐12由设置有4个脚轮15(15fr、15fl、15rr、15rl)的框架14支承。四个脚轮15设置于框架14的下部的四角。各脚轮15(15fr、15fl、15rr、15rl)分别具有向移动方向旋转的前轮13fr、13fl、后轮13rr、13rl。手推车主体11通过各脚轮15的车轮13在地面上旋转而移动。另外,各脚轮15构成为车轮13的旋转方向自由转动。由此,手推车主体11能够自由地改变移动方向。
在框架14中,收纳筐12的近前侧设有把手16。把手16由使用者把持。例如,使用者把持把手16使手推车主体11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使用者把持的把手16推收纳筐12的方向为前进方向。前轮13fr、13fl为被后述的导轨31及导向基座32引导的被引导轮。
另外,四角设置有4个脚轮15的框架14的下部形成为在前进方向上前侧窄、后方宽。因此,支承前轮的脚轮15fr及15fl与支承后轮的脚轮15rr及15rl相比左右宽度较窄。由此,前后接连收纳多个手推车的情况下,后面的手推车的框架以沿着前面的手推车的框架重叠的方式被收纳。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于收纳筐12,将把手16侧称为近前侧,其相反侧称为前端侧。收纳筐12的近前侧的面具有将下端作为自由端而能够开合的开合面12a。另外,收纳筐12以前端侧的面比作为开合面12a的近前侧的面小的方式形成。由此,前后接连收纳多个手推车的情况下,后面的手推车以将前面的手推车的开合面12a推起,且前后的手推车的收纳筐12重叠的方式被收纳。
电子设备21安装于手推车本体11。在图1所示的结构例中,电子设备21安装于收纳筐12的把手16。电子设备21由来自电池22的电力驱动。例如,电子设备21是用于向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平板终端等的信息终端,或者是获取使用者选择的商品的信息的商品读取器。另外,电子设备21也可以是用于通过来自电池22的电力对使用者持有的便携终端(例如,便携电话、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等。
在图1所示的结构例中,作为电子设备21,例示了平板终端21a及商品读取器21b。平板终端21a是具有设置有触摸面板的显示部的计算机。平板终端21a将显示部朝向位于把手16侧的使用者而设置。例如,平板终端21a显示由商品读取器读取的商品的信息。此外,平板终端21a也可以对由商品读取器读取的商品进行结算处理。
作为电子设备21的商品读取器21b是读取商品的信息的装置。商品读取器21b也可以具有显示所读取的商品的信息的显示部。例如,商品读取器21b是读取附加于进出收纳筐12的商品的rfid标签等的rfid标签读取器。另外,商品读取器21b也可以是读取附加于商品的条形码等商品识别信息的扫描仪。
需要指出,也可以代替平板终端21a而设置用于连接使用者持有的便携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的接口设备作为电子设备21。与作为电子设备21的接口设备连接的便携终端也可以进行与上述的平板终端21a同样的处理。另外,作为电子设备21的接口设备也可以对便携终端所具备的电池进行充电。需要指出,作为电子设备21的接口设备可以是内置电池22的设备,也可以是与另外设置的电池22连接的设备。
受电器23安装于手推车主体11的底面。受电器23接受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的电力,并向电子设备21或电池22供给接受的电力。受电器23具有受电线圈51及电路等。受电器23以受电线圈51接受电力的受电面(与输送电力侧的送电线圈相对的面)相对于地面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手推车主体11的底面。需要指出,关于受电器23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受电器23设置于手推车主体11的底面,以接受从手推车主体11的下方传输的电力。根据图1所示的结构,受电器23能够接受从设置于送电基座30的上表面的送电线圈43输出的电力。设置受电器23的位置根据送电器40的配置来设计即可,送电器40包括以与受电线圈51相对的方式设置的送电线圈43。
如图5所示,在受电器23的前进方向的端面安装有刷子24。刷子24的下端在后述的导向基座32的上表面滑动。
接着,对用于对搭载于如上所述构成的手推车1的电池22进行充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将搭载有由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充电的电池22的多个手推车1收纳在收纳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搭载有电池22的各手推车1被收纳在预定的收纳位置(手推车放置处)。其中,图2中示出了将4个手推车1(1a、1b、1c、1d)收纳在收纳位置的状态,但收纳位置接连收纳有多个手推车1。
收纳位置配置有设置于地面的送电基座30。送电基座30设置有两个导轨31(31fl、31fr)和在两个导轨31之间的导向基座32,该两个导轨31(31fl、31fr)用于引导所收纳的各手推车1中的四个车轮13中的左右前轮13fl、13fr。导轨31是用于在收纳位置将各手推车1引导至既定位置的导向装置。
如图3所示,导向基座32在与导轨31fl之间形成的导向通路33引导左前轮13fl,在与导轨31fr之间形成的导向通路34引导右前轮13fr。导向通路33、34可以是下挖地面而形成的槽。
导向通路33以预定节距p具有多个凹部(卡合部)33a。导向通路34以预定节距具有多个凹部(卡合部)34a。前轮13fl与这些凹部33a卡合,前轮13fr与凹部34a卡合。关于设定凹部33a、34a的位置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3及图5所示,导向基座32以规定的节距p埋设有后述的送电器40。另外,导向基座32沿着手推车1的行驶方向具有凹槽35。
在收纳位置,车轮13沿着导轨31移动,各手推车1以前后的手推车彼此重合的状态被收纳。手推车1中的收纳筐12的近前侧的面为将下端作为自由端而能够开合的开合面12a。另外,收纳筐12以前端侧的面比作为开合面12a的近前侧的面小的方式形成。由此,若将后方的手推车1b的收纳筐12的前端侧推入前方的手推车1a的开合面12a,则前方的手推车的开合面12a被推起。若在将前方的手推车1a的开合面12a推起的状态下进一步将后方的手推车1b推入,则手推车1b的收纳筐12以与手推车1a的收纳筐12重叠的方式被收纳。
此外,各手推车1的框架14形成为:在相对于沿导轨31的移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近前侧较宽,前端侧较窄。因此,支承手推车1的前轮13fr、13fl的脚轮15fr、15fl与支承后轮13rr、13rl的脚轮15rr、15rl相比左右宽度较窄。由此,在前后接连收纳多个手推车的情况下,后方的手推车1b的框架14以沿着前方的手推车1a的框架14重叠的方式被收纳。
送电器40以非接触的方式输出受电器23能够接受的电力。送电器40具有送电用的天线及送电用的电路等。送电器40以送电用的天线(送电线圈43)输出电力的送电面(与受电器的受电线圈51相对的面)相对于地面平行的方式朝向手推车主体11的底面设置。需要指出,关于送电器4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另外,送电器40设置在与被收纳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相对的位置处。在图2所示的结构例中,收纳在收纳位置的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沿着导轨31以既定的间隔配置。因此,将送电器40沿着导轨31以既定的节距p配置成与收纳的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相对。该节距p与上述设置凹部33a、34a的节距p相同。即,将凹部33a、34a设定为送电器40和受电器23相对时,前轮13fl与凹部33a卡合,前轮13fr与凹部34a卡合。
如上所述,多个手推车1(1a~1d)根据框架14及收纳筐12的形状决定重合的状态,但根据框架14及收纳筐12的状态,未必是预先确定的间隔。此时,在手推车1的前轮13fl、13fr与凹部33a、34a卡合的基础上,前后的手推车彼此以重合的状态被收纳,从而,各手推车1的前后的间隔成为既定的距离。即,各手推车1成为,在收纳位置中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正确地位于与送电器40相对的位置处。
接着,对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非接触供电系统具有包括设置于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的受电系统和包括对应收纳位置中的手推车1的位置而设置的送电器40的送电系统。即,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应收纳位置中的手推车的位置而设置的送电器40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各手推车的受电器23传输电力的系统。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送电系统的送电器40在不与受电系统的受电器23物理且电连接的状态(非接触状态)下传输电力。传输方法例如是磁场耦合方式,使用送电器40和受电器23之间能够在10~20mm左右进行电力传输的磁场谐振方式。
图4是表示非接触电力供给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非接触供电系统是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系统,由送电侧的系统(送电系统)和受电侧的系统(受电系统)构成。送电系统是用于以非接触方式向收纳在收纳位置的各手推车1所搭载的受电器23传输电力的系统。受电系统是用于受电器23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并利用所接受的电力对电池22进行充电的系统。
送电系统具有设置于地面的送电基座30。送电基座30具有沿着收纳位置的导轨31设置的多个送电器40。各送电器40经由与商用电源连接的ac适配器等的直流电源被供给直流电力。送电器40在对受电器23供给电力的送电状态和不对受电器23供给电力的待机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下工作。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构成送电系统的各送电器40具备电源电路41、送电电路42、送电线圈43、控制电路44、显示部45以及谐振电容器46等。送电线圈43和谐振电容器46串联或并联连接。
电源电路41将来自外部的直流电源的电压转换为适合于各电路的工作的电压。电源电路41生成用于使送电电路42进行送电的电力,并向送电电路42供给。另外,电源电路41生成用于使控制电路44工作的电力,并向控制电路44供给。
送电电路42生成用于从送电线圈43送电的送电电力。送电电路42向送电线圈43供给生成的送电电力。例如,送电电路42基于控制电路44的控制,对从电源电路41供给的直流电力进行转换,从而生成作为送电电力的交流电力。
送电线圈43根据从送电电路42供给的送电电力输出受电器23能够接受的电力。送电线圈43的对电力进行送电的送电面形成为平面状。送电线圈43的送电面配置为以相对于地面平行的状态与受电器23的受电线圈51的受电面相对。
例如,送电线圈43通过与谐振电容器46串联或并联连接而构成谐振电路(送电谐振电路)。作为送电谐振电路的送电线圈43在被从送电电路42供给交流电力时,产生与所供给的交流电力对应的磁场。送电线圈43可以构成为卷绕有绝缘的电线的绕线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印刷基板上形成线圈图案。
显示部45是示出送电器40的状态的指示器。显示部45根据控制电路44的控制来切换显示。例如,显示部45根据送电器40的工作状态来切换显示颜色。另外,显示部45也可以用消息显示工作状态。
控制电路44控制送电电路42及显示部45的工作。控制电路44具备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执行运算处理。处理器例如基于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及程序所使用的数据来进行各种处理。存储器存储程序及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等。控制电路44也可以由微型计算机和/或振荡电路等构成。
例如,控制电路44根据送电器40的状态切换显示部45的显示。另外,控制电路44控制从送电电路42输出的交流电力的频率,及送电电路42的工作的接通断开。例如,控制电路44通过控制送电电路42,在使送电线圈43产生磁场的状态(送电状态)和不使送电线圈43产生磁场的状态(待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另外,控制电路44也可以进行使送电线圈43间歇地产生磁场,从而变更送电的电力的控制。
需要指出,送电器40也可以分别设置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电路。例如,无线通信电路是以与电力传输的频率不同的频率进行无线通信的电路。控制电路44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电路与受电器23进行无线通信,从而进行各部的控制。另外,无线通信电路也可以利用负载调制,以与电力传输的频率相同的频率进行无线通信。
接着,对受电系统进行说明。
受电系统是包括搭载于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及电池22的系统。受电器23具有受电线圈51、受电电路52、控制电路53以及显示部54。另外,电池22具有充电电路61及二次电池62。其中,受电器23可以是具备向电子设备21供给电力的输出端子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电池22可以是由经由电子设备21供给的电力进行充电的结构。
受电线圈51接受来自送电线圈43的送电电力,并向受电电路52供给接受的电力。受电线圈51的接受电力的受电面形成为平面状。受电线圈51的受电面以相对于地面平行的状态设置于手推车主体11的底面。
例如,受电线圈51与受电用的谐振电容器55串联或并联连接,从而构成谐振电路(受电谐振电路)。作为受电谐振电路的受电线圈51在接近送电器40的送电线圈43时,受电线圈51与送电线圈43电磁耦合。受电线圈51通过从送电器40的送电线圈43输出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受电线圈51可以构成为卷绕有绝缘的电线的绕线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印刷基板上形成线圈图案。
作为受电谐振电路的受电线圈51向受电电路52供给接受的交流电力。换言之,受电线圈51在接受来自送电器40的交流电力的期间作为交流电源发挥作用。另外,在电力传输中利用磁场谐振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作为受电线圈51的受电谐振电路的自谐振频率与送电器40进行送电的频率大致相同。由此,受电线圈51和送电线圈43电磁耦合时的电力的传输效率提高。
受电电路52将从受电线圈51供给的受电电力转换为能够向电池22或电子设备21供给的电力。例如,受电电路52对从受电线圈51供给的受电电力进行整流,并转换为直流。这样的受电电路52例如通过包括由多个二极管构成的整流桥的电路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整流桥的一对输入端子与由受电线圈51和谐振电容器55构成的受电谐振电路连接。受电电路52对从受电线圈51供给的受电电力进行全波整流,从而从一对输出端子输出直流电力。
显示部54是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显示部54是示出受电器23的状态的指示器。显示部54根据控制电路53的控制来切换显示。例如,显示单元54根据接收器23的工作状态来切换显示颜色。另外,显示部54也可以用消息显示工作状态。
控制电路53控制受电电路52及显示部54的工作。控制电路53具备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执行运算处理。处理器例如基于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及程序所使用的数据来进行各种处理。存储器存储程序及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等。控制电路53也可以由微型计算机和/或振荡电路等构成。例如,控制电路53根据受电器23的状态来切换显示部54的显示。
需要指出,受电器23也可以设置用于与对应的送电器40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电路。例如,无线通信电路是以与电力传输的频率不同的频率进行无线通信的电路。控制电路53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电路与送电器40进行无线通信,从而进行各部的控制。另外,无线通信电路也可以利用负载调制,以与电力传输的频率相同的频率进行无线通信。
充电电路61将从受电器23的受电电路52供给的电力作为充电用的电力(充电电力)向二次电池62供给。例如,充电电路61将从受电电路52供给的电力转换为用于二次电池62的充电的直流电流(充电电力)。即,充电电路61将来自受电电路52的电力转换为用于对二次电池62进行充电的预定的电流值及电压值的充电电力,并向二次电池62供给。
二次电池62通过从充电电路61供给的充电电力进行充电。另外,二次电池62与电子设备21连接,向电子设备21供给电力。
接着,对用于将手推车1引导到收纳位置的导向装置、设置于手推车1的受电器23和送电器4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由于送电器40和受电器23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电力,因此需要进行对位以使得送电线圈43和受电线圈51相对,且各自的中心位置为10~20mm左右的距离。在非接触的电力传输中,送电线圈43和受电线圈51的对位越准确,电力的传输效率越高。例如,送电线圈43(送电天线)利用电磁感应或磁场谐振等磁场耦合,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线圈51传输电力。在这种利用磁场耦合的非接触电力传输中,如果送电线圈的位置与受电线圈的位置不一致,则无法高效地传输电力。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送电器40向设置于收纳在收纳位置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传输电力。因此,送电器40配置于与收纳在收纳位置的手推车1的位置(设置于手推车1的底面的受电器23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在图5中,示出了设置于收纳在收纳位置的各手推车1的底面的受电器23的位置和配置于与手推车的受电器23相对的位置处的多个送电器40。
手推车1在收纳位置以与先前收纳的手推车重叠的方式被收纳。最初收纳在收纳位置的手推车1与设置于导向通路33、34的凹部33a、34a卡合后停止。需要指出,该停止状态并不是被固定的状态,而是若用力推手推车1则会行进的程度。
第2台以后的手推车1,与设置于导向通路33、34的凹部33a、34a中的第2个以后的卡合。由此,前后的手推车1的间隔成为预定的前后间隔,收纳在收纳位置的各手推车1的受电器23也以预定的间隔配置。与此相对应,多个送电器40以与收纳在收纳位置的各手推车的前后间隔对应的间隔配置在各手推车1的上表面。由此,多个送电器40能够在与收纳在收纳位置的多个手推车1的各受电器23相对的位置处向各手推车1的底面传输电力。
即,搭载电池22的各手推车1中,在各手推车主体11的底面以受电面相对于地面平行的方式设置包括受电线圈51的受电器23。另外,在与收纳在收纳位置的各手推车1的受电线圈51相对的位置,以送电线圈43的送电面相对于地面平行的方式设置送电器40。
需要指出,由于安装于受电器23的刷子24在导向基座32的上表面滑动,因此,即使在异物e落到送电线圈43的送电面上的情况下,也如图5所示被引导至凹槽35。
根据这样的结构,如图6及图7所示,即使在送电器40的送电面上放置有异物e的情况下,由于被引导至凹槽35,因此在异物e插入到受电线圈51和送电线圈43之间的状态下进行供电的可能性降低。作为其结果,能够实现不会产生由金属等异物引起的发热等,而能够安全地进行非接触的电力传输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接着,对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输送电力侧的送电系统(送电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作为卡合前轮13fl、13fr的结构,除了凹部33a、34a之外,还可以使用凸块33b、34b。
作为防止异物e插入受电线圈51和送电线圈43之间的结构,除了在导向基座32设置凹槽35之外,如图9所示,还在受电器23的前后设置刷子24及刷子25。由此,能够通过前一手推车1的刷子25防止异物e因受电器23的刷子24而进入前一手推车1的受电线圈51与送电线圈43之间。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使用者在收纳位置收纳时,不用特别有意地推入手推车1,从而能够使受电器23和送电器40相对,从而能够从送电装置可靠地向搭载于手推车1的电池22供给电力。需要指出,在手推车1没有搭载电池22的情况下,能够向电子设备21供给电力。手推车1由于先放入的先完成充电,所以从前进方向的前头侧取出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测定送电器40的送电电路42的电流值,能够使电池22的充电量显示于显示部45,但也可以测定受电器23的受电电路52的电流值,并将该值经由无线通信电路发送到送电器40的控制电路44,使电池22的受电量显示于显示部45。
作为上述电力的传输方法,例示了磁场共振方式,但也可以使用包括普通的电磁感应方式的磁场耦合方式,另外,只要能够以非接触状态传输电力,方式没有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装置的各导轨形成使手推车1的车轮向移动方向移动的槽(引导车轮的移动的槽)。在图3中,例示了导向装置的各导轨由一对导向部件(夹持车轮的两侧面的一对导向部件)构成引导车轮的移动的槽的结构例。但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向装置也可以不是所有的导轨都由引导车轮的移动的槽形成。例如,导向装置也可以是一部分导轨对单侧的车轮进行引导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先收纳的手推车1先取出的结构,但也可以在导轨31fr形成的槽的前端部设置车轮制动块或挡块。车轮制动块使沿着导轨31fr的槽移动并最初收纳在收纳位置的手推车1的前轮13fr停止。挡块由使手推车主体11的前端部在预定位置停止的壁面等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了后收纳的手推车1先取出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手推车,以购物手推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购物手推车,例如也可以是在仓库等中使用的分拣手推车等。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向手推车供给电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受电部,配置于所述手推车的底面;
多个送电部,沿着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以预定节距配置于所述手推车行驶的地面;
导轨,沿着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且用于引导所述手推车的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被引导用的车轮;以及
卡合部,以所述预定节距设置于所述导轨,且设置于在所述被引导用的车轮卡合时使所述手推车的所述受电部与所述送电部相对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送电部的相互之间设置有凹部,
所述受电部的在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上的前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地面接触的刷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部的在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上的后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地面接触的刷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有设置于地面的送电基座,所述送电基座设置有两个所述导轨和在两个所述导轨之间的导向基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送电部以规定的节距埋设于所述导向基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向基座与所述导轨之间形成导向通路,所述导向通路用于引导所述手推车的车轮中的被引导用的车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向基座与所述导轨之间形成导向通路,所述导向通路用于引导所述手推车的车轮中的被引导用的车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磁场耦合方式从所述送电部向所述受电部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磁场耦合方式从所述送电部向所述受电部供电。
10.一种送电装置,向手推车供给电力,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导轨,沿着所述手推车的前进方向设置,且用于引导所述手推车的车轮中的至少一个被引导用的车轮;
多个送电部,沿着所述导轨以预定节距配置;以及
卡合部,以所述预定节距设置于所述导轨,且设置于在所述被引导用的车轮卡合时使配置在所述手推车底面的受电部与所述送电部相对的位置处。
技术总结